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运用法治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2.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描绘出宏伟蓝图。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析,论证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科学性。以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环境法治实施各环节的构建,才能实现环境法治体系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生态法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不仅是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的本土资源和智慧源泉,更与当代的生态法治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基于我国生态文明法治构建的困境,在阐释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社会优位、生态法治三个方面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对当代生态文明法治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法治兵团的建设,是实现"法治中国"这一伟大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兵团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兵团的特征定位应当是:奉行宪法和法律至上;整体性发达,结构性繁荣;全体兵团成员、相关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以及地方政府能够共同分享改革和发展红利,依法维护和实现人的权利和尊严。为建设法治兵团,应当坚持依法治(兵)团、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加强法治兵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最大限度规划整合法治兵团建设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行政问责制的依法问责,对于夯实国家法治基础、规范问责、实现问责实践法治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厘清依法问责的法理依据,分析依法问责的时代意义,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依法问责,必须通过问责的法治文化、法治理念、制度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法治文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法治文明是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法治的文明离不开文明的法治 ,新时期要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8.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事关国家总体安全,是依法治国高度关注的领域。聚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的目标要求,深化现代环境治理的法治化,以法治方式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政治引领和法治原则,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现代环境体系特别是法治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之中。坚持法治为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法律约束机制,强化战略思维,健全法治,创新制度措施,强化法律执行,用法治的力量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政策、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纠纷解决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ADR争端解决机制等环境法治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应对环境危机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社会全面、均衡与持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对我国环境法治建设提出了与以往文明迥异的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与完善环境法治建设,运用各种有效的环境法治方法与手段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要求,争取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我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客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实质上体现为人治与法治两种价值的紧张状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有其产生的众多原因,从最主要而言,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通过制定良法、法律至上、公正司法与法律教育来消解法律文化中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建设和谐的法律文化,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农村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成败。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法治的顺利进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认可程度以及民众对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的认可等。法治建设应当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法律,以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实施法律,建立民众更期望的法治秩序。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法治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从内心认可法律,为实现法治建设提供有利的非制度性支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法律的世界化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给我国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成为法学应用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的深层动因。这些动因给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人才培养方式的诸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推动了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环保压力,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也不例外,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好其与法律的关系。首先初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法理基础,然后从公平价值、秩序价值、自由价值、和谐性价值、可持续价值、为法治奠定新的物质与道德基础几个方面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内学者从宪政、法治与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及法治与政治文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外学者主要从中国法制、法治国家和政治发展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认为,中国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通过制度化、规则化和文明化,通过政治文化祛魅推动法治进步与政治发展。国外研究认为,中国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在于引入了西方式的自由平等和法治理念,在培育中国公民社会上下了工夫。然而,他们对中国法治建设和民主化发展方向的解读是不科学、不正确的。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现阶段中国的治国特点是“人法同治”。传统的“人治”观念 ,法律本身内驱力的不足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都使法制建设受到影响 ,认真研究、全面认识、理智地确定中国法制的实现途径、方式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法治是一项具体法治,它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是新闻自治。在法治系统内,新闻自治与新闻法治、法治处于互助共生、相互抑灭的耦合运动之中。法治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则和职业生活基本环境为新闻自治提供生态支持,惟有融入法治生活的基本系统之中,新闻自治才能获得真实的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文化是体现法治逻辑的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建设现状的批判性反思,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回应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各项权利的诉求。法治文化是在法律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法治中国化理论并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这是法律评价活动回归到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本文通过引用相关数据总结了农民对法律的了解状况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农民运用法律的方法和程度,分析了农民法律意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加大农村法制教育力度,培育农民现代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