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明创造与现代科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就根据自己的发明创造实践得出结论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语文学科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无时无刻不涉及到直觉思维,它对形成语文创造思维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语文学科绝对不能忽视对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直觉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方式.研究其思维方式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爱因斯坦的科学现。作者从美学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逻辑简单性四方面分析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直觉思维在核能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 (即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作为其实验性突破的费米的慢中子效应 )中起过关键性的作用。科学地解读直觉思维 ,并充分认识其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作用 ,对于提高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对时间的理解方面,爱因斯坦与柏格森存在本质分歧.分歧主要体现为:柏格森认为存在基于直觉的哲学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并不存在此种时间.以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做学术报告为契机,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展开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之争".这场争论在柏格森方面吸引了包括梅洛-庞蒂和德勒兹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在爱因斯坦方面吸引了包括卡西尔和罗素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双方围绕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延续、深化了这次争论.进一步来看,"时间之争"引发的问题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时间之争"不仅是哲学与物理学的时间观之争,也是理性与直觉这两种根本的认知方式之争,甚至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已经发现,人脑有分管直觉思维的“直觉区”.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工作以及科学创造发明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直觉,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是直觉”.①“我相信直觉和灵感”.②在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也逐渐受到重视.远在布鲁纳的早期著作《教育过程》中就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当重视发展他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科学”中,合乎逻辑地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其中也包括历史或历史学。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与科学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根源于所从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切身体会,爱因斯坦把历史区分为“内部的或者直觉的历史”和“外部的或者有文献证明的历史”两种类型。在历史与科学各自具有的客观性问题上,表现出爱因斯坦对历史的思想矛盾,其缺陷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科学认识论贯彻到历史之中。如果从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完全能够达到与科学同样程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但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爱因斯坦坚持历史是有价值的创造者们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数学直觉思维是由数学活动中的想象和判断组成,它和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完全不同,它通常不是按照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而是思维过程的压缩和简化;数学直觉思维比较直接,迅速具有跳跃性,是依据经验事实基础的一种直觉结果,是“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爱因斯坦语);数学直觉思维是在非逻辑语言上进行的,是依靠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自身的一种直接判断和洞察,从整体上直接把握。直觉思维在发现创造中起先导作用,逻辑思想在推理论证中起主要作用。因为数学美,才有直觉思维的想象和判断,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发现数学美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爱因斯坦在当时历史条件所推崇的"演绎法",揭示了其成长过程中体现的"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指出其最为推崇的几种才能:想象力,直觉的理解力,数学才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许多关于"什么是哲学直觉"的无谓争论,我们应当把哲学直觉限定在实验哲学的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哲学直觉就是大众对包含哲学问题的调查问卷的直觉反应。关于哲学直觉能否扮演证据角色,威廉姆森和亚历山大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证据最好是事实而不是直觉,后者认为没有直觉很多事实便建立不起来。对这场争论的进一步审视,将我们引向了哲学直觉在实验哲学中扮演的三种角色。应该说,大规模地诉诸大众的哲学直觉正是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只把爱因斯坦看作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其实他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同时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一个把物理的直觉、哲学的思辩和政治的远见融于一身的创新巨匠。  相似文献   

11.
直觉是非理性因素之一,是人的精神素质的部分,在人的主体结构和人的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阐述了其直觉思想。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直觉思想进行简略的梳理,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行评价,旨在有益于得出正确的直觉概念和对直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直觉洞察     
关于直觉,人们提出了很多特征,但从根本上说直觉的本质特征是思维的直接的能动创造性,而这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创造性功能特征,即直觉领会、直觉洞察和直觉抽象。本文要论述直觉洞察,它是指思维对事物相似和差异的直接把握,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将论证“比较”是直觉而不是逻辑,由此引出直觉洞察的概念,并通过足够多的心理事实和科学事实说明直觉洞察的普遍性和创造性,同时阐明直觉洞察的心理机制和脑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研究,人们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通过仔细研读《爱因斯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及查阅有关资料,认为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的目标在于追求世界的和谐统一。人类思维在感觉经验基础上通过心理的直觉的途径自由创造的概念实在,可以近似地描述一个独立于主体的统一的客观实在世界。本文认为,这就是爱因斯坦物理实在论的核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的考察和剖析,展示了爱因斯坦的实在观念及由此形成的构造性思维模式。本文强调,这一模式不仅可以具体地指导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于科学哲学乃至哲学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思考时,不受固定逻辑约束而直接领悟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熟悉的事物和知识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采取跳跃的形式,在瞬时猜测到问题的解答或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教学时,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立即得到问题的结论;有的问题虽经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在某个似乎并不相关的事物的启发下,顿悟出问题的解答。 事实证明,科学的发展与直觉有着不解之缘。不少科学家的成功来源于直觉。据传: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在突发的灵感下,把苹果和月球联系起来认识到天上和地球运动的一致性,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入盆洗澡,看到水溢出,一种直觉的顿悟解决了真假王冠的问题——浮力定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一定具有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因此,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目前的中学教  相似文献   

16.
论直觉思维     
一、关于直觉思维的界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所讨论的直觉思维是指创造者在创造活动中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包括通常所说的直觉、灵感和梦等思维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现象学意义和行为意义上看社会直觉与内隐学习相关,直觉社会行为与直觉社会认知取决于概念联结的自动激活,基底神经节是社会直觉与内隐学习的共同神经基础,基底神经节在行为及认知的无意识推断序列过程方面以及在非言语交际的产生及理解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于社会直觉的认知神经科学观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将会是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9.
直觉一词,总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它形态繁多,几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露面,但又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捉摸不透.虽然所有人对它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受,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关于直觉的条目,可以说是关于直觉的一个较为完备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了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认为爱因斯坦是旗帜鲜明的无神论者;分析了他提出的宇宙宗教感情的内涵,指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科学家关于世界合理性与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与诚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该感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这是爱因斯坦对宗教内涵的拓展、宗教感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