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文艺上也带来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在电影方面,影响突出的是西方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中国也出现了具有西方女性电影特点的中国女性电影。只是中国的女性电影,有着中国特色,即在女性意识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方文化典故女性形象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对女性的规范要求和宽容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对女性宽容随性,而中国文化则是苛严蔑视。西方文化的随性使得他们对女性没有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体现了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意识;而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女性是丧失了自我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群体本位价值取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背景(女权主义运动)及其理论成果对中国女性意识的崛起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作用。通过梳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兴起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指出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的,它不仅对促进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审美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批评话语的重建,乃至中国的妇女解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论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提出道德决策的CNI模型,克服了传统道德决策理论无法量化、不能描述心理过程、决策情境缺乏现实性以及将道义论和功利论倾向相互对立的局限。为探讨该模型对中国群体的适用性、中国群体在道德决策中的性别差异以及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决策中的性别差异,采用道德决策两难故事对中国群体进行施测,并对所收集的343份中国被试数据与Gawronski等人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道德决策CNI模型同样适用于中国群体;2.中国女性群体在进行道德决策时对结果和规范的敏感性均强于男性,两者都偏好作为;3.西方男性群体对道德结果的敏感性要强于中方,但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要弱于中方,中国男性群体在作为偏好上稍高;4.中西方女性群体对道德结果和规范的敏感性都比较强,中国女性群体更偏好作为。研究启示:1.今后可以继续采用道德决策CNI模型对中国群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要重视我国女性力量的崛起和被西化而过于功利的潜在风险,还要继续保持我国群体对作为的崇尚和追求;3.要正确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的道德决策倾向,在今后与西方群体进行有关道德范畴的交往和互动时,要把握住西方男性比起规范更看重结果,而西方女性既明确规范,又重视结果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主义的产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西方女性主义开辟的话语系统,提出的讨论范畴.如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参政权、教育权、产儿制限等.被直接用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女性主义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女性观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进入中国,并以其阶级的视角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女性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兴起后,传统文化中女性文学的"缺失"令人深思。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品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女性作品数量严重不成比例,引起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与研究。文章以美国学者孙康宜为首的汉学家为例,从外部文化因素与内部女性美学剖析了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繁荣的现象,为探讨众多女性作品未被经典化的原因提供了启发,也为中国文学史的拓展修订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了严歌苓对海外中国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她也以这些女性为视点,来返观和审视西方文化。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艰难地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历史境地。她们在被动接受西方人救赎的同时不忘对其审视,在自立自强之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救赎"与"自由"是严歌苓审视海外中国女性的两个基本视角。严歌苓颠覆了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救赎神话,同时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探讨了海外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的途径及其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历史压抑的实质是伦理性的。它的复杂在于它源于历史的自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男权话语的历史性强化中走向反面。历史乃至当下的各种政治性救助,均无力解除女性的伦理压抑。伦理的历史成为遮蔽女性鲜活的自然生命的历史。中国女性伦理宿命被深深镌刻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形成中国女性命运的艺术见证,在这一点上中国女性文学形象与西方女性文学形象具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0.
冰心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翻译家。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的民权学说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冰心创作了很多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阅读冰心的译本,可以发现冰心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其译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受其女性意识的影响,冰心在其翻译中极力颂扬女性,消除原文中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从性别视角分析冰心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发现西方女性意识传入中国后对冰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持续深入,近代西方社会的人权观念、女权思想、婚姻理论相继输入中国,以"卑弱柔顺"为要义的传统女性道德观渐趋瓦解。近代有识之士在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并理性审视中国传统妇德缺陷的基础上,重构了近代新型女性道德观。从逐步瓦解到重新构建,这一方面清晰指明了传统女性道德观向近代演进的曲折轨迹,同时也彰显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入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女性人权是世界人权史发展的新阶段。女性人权之首是生存权。中国女性已经并继续实现着生存权的飞跃,它体现于女性的活命权、生命归属权和生存方式权的巨变中。但是,不论在主观因素,还是在客观条件上,不论是世界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女性人权距离充分的人权,与男性平等的人权,还有相当距离。中国妇女将为之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14.
家族女性主义法学是基于对中国女性问题的长期探讨而提议构建的一个女性主义法学新流派。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是其主要社会关系和场域均围绕家族而展开,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构成了家族女性主义法学之家族化的理论背景的基础。在中国女性家族化的事实或这个独特问题的基础上,家族女性主义法学可为中国女性从家族体系角色中解放出来提供正当性基础,完善中国法律保护女性的法理依据和文化依据,同时使受家族支持的关系正当化和规范化。要实现以上目标,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多种策略成为必然选择。在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家族化背景的同时,中国女性权利保护的相关立法也可以参考西方由自下而上的女权运动带动立法行为的模式,将女性主义法学理论转变为具有实效的社会规则。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我国女诗人中的第一人,易安词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时至上个世纪,易安词被西方学者广泛地翻译研究。在许多西方学者眼中,李清照是中国最优秀的女诗人,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大量优美意象和诗意境界,更呈现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特色,即她的作品既有女性的幽怨温婉,也有男性的豪情气概。李清照对中国酒文化的展现增强了易安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吸引力,而西方学者笔下的易安词所含有的丰富性意象使李清照的作品极富现代气息,西方学者对李清照的另类诠释也让我们读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接纳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历史生存状态相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期”,西方氏族制度由人身关系转为地域关系,亦即由自然关系转为社会关系,西方女性的他者身份即起于地域性对于人身性,亦即地缘性对于血缘性的政治取代;而在中国,地缘取代血缘的政治变革并未发生,奠基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规范成为女性的生存规定。因此,与西方女性由政治而伦理的第二性宿命之路不同,中国古代女性的他者生存则履践一条由伦理到政治的历史之路。这也形成了中国女性生存的独特之处,“孝”是这独特之处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杨剑龙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由于东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本身的不同,出发点、立足点亦不同,在以西方女性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批评中,常有与文学实际脱离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2、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缺乏对于女性主义的诗性关照。  相似文献   

18.
教会女学与近代职业女性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紧跟着大炮来华,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兴办教会女子学校,培养教徒。教会女学中的学生不仅接受了宗教教育,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从教会中毕业的女性走上社会后,大多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作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生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点的、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国女性文学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走进文学史的。同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作家作品的引介也开阔了作家的视野,它们共同催生中国第一个女作家群体,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前行中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在西方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中国翻译界也愈发受到重视。相比之下,中国女性主义翻译家并未通过激进的方式取得进步。朱虹是中国女性主义翻译家的典型代表,她展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方式与西方人有所不同。在译文中朱虹通过忠实原文,采取非激进手段展现了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和关爱,更好地将中国女性生活状况展现给了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