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还不能适应智能制造岗位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快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技能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高职院校需要准确定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数控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合作,推动“1+X”试点工作等。  相似文献   

2.
校企协同育人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旋律,但随着金融科技的迭代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需要打破原有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信息+"、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中去.校企"五共"的协同育人模式即培养平台共建、培养队伍共组、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质量共评,以产业学院的构建为抓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和三创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旨在将协同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3.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转型、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等几方面着手,实现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三性融合”。目前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存在“三性割离”的突出矛盾,其成因主要在于培养目标不明晰、培养主体结构单一、培养体系运行不畅、培养课程缺乏职教特点。为优化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应确立“三性融合”的“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目标;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共生的培养组织系统;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培养运行机制;开发彰显职教特色的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对高等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国际化的新要求。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应瞄准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发展为引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育人育德并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立足本土、中外融通”为原则,构建中外教学内容合理对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并基于“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他们的职教师资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在“双师”培养中做到了政府鼓励、地位保证,终身培训、更新能力,校企互通、流动无阻,广纳人才、弥补不足.新加坡职教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借鉴与启示有:政府立法保证地位,破除终身制;选聘教师要重视企业经验;加强继续教育,注重能力持续更新;考核评定回归职教本义;鼓励人才流动,达到校企互通共赢.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改革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为辅,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规划科学学科方向,开展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校企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机械行业发展趋势基础上,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提出基于"两个对接"放眼未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两个协同"即行业与职教、中职与高职协同拟定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层次要求为导向设置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从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连贯的、健康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看重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培育"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明确"核心技能+专业证书"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以口头和书面交流为重点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强化实训模拟和校企合作,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与学生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根据电气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采取多学科专业融合的方式,将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传统专业与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融合,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构建"1+1+X"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提出了现代机器人产业学院的组织结构、协同育人合作理念和运行机制,对现代机器人产业学院各机构组成及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对现代机器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双师型"教师要兼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双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术人才的保障,也是促进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出发点."产教融合"是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当前双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实践平台不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绩效考评形式化,缺乏"双师"激励机制等,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资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共同体",创建教师实践平台;建立教师考核方案,探索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文章探索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使校企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  相似文献   

13.
从认识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出发,对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途径进行了探索.认为: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职务证书双重资格制度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职教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还要用教育评价引领培训.建立校内外培训培养机制.同时.必须成立职教教师专业协会、构建职教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创建灵活有效的研训模式,以保证教师专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突出瓶颈,突破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文章对高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直接影响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进程。现以宿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以产业特点和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体系,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构建校企合作“互聘互派”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16.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深入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委员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等多维度构建实施“2.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7.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缺乏明确性、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了解、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以此确立了就业能力培养在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构建一个“双主体、双师型、双教育、双体系、双业制”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以此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培养实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受高职学生的素质,必须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高职旅游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制定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构建旅游实训教学体系,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探索"多证书"制度,彰显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破解问题的对策研究,提出基于校企"二元"主导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改革路径.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二元制"的七个特征,以协同育人为突破口,构建"价值共识、专业共建、技术共研、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机制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在理念、平台、行动、文化上探索并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保障,又是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中坚力量.虽然我国高职"双师"培养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为此,要注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健全"双师"资格认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拓展校企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为提升高职"双师"培养质效提供多元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