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尧臣诗风之形成是以大胆师法前辈诗人为基础的。诗人通过博采众家之长,包举融通,变化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诗人大胆师法各家诗歌风格,也导致其诗风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是宋代梅尧臣诗歌接收史上的重要一环。他是宋代诗人的代表人物,把宋诗推向了发展的高峰。黄庭坚诗歌崇学尚典,注重对历代前贤诗歌的博采与融通。就本朝诗人而言,他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尤为明显。无论是诗歌取材,还是写法技巧,乃至审美趋向都深受梅尧臣的影响。可以说,黄诗承袭着许多梅诗的因子,诸多方面都是沿着梅诗的特性顺延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转益多师及其诗风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不仅全面师法唐代诗歌技巧,合理借鉴时辈诗人优点,还大胆吸收散文、辞赋等文体质素,形成了气格高致而平易疏畅的诗歌风格.其不同文体师法各有侧重,使其诗歌在不同的文体间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士大夫参禅学佛活动全面展开的历史时期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就与禅宗发生了密切关系 ,但是究其实 ,他的精神支柱还是儒家思想 ,禅宗的影响则主要在艺术方面。梅尧臣与禅宗的这种关系揭示了宋代文人的普遍心态 ,成为儒、释、道合流的宋明理学的前兆  相似文献   

5.
<正> 梅尧臣(字圣俞)是宋代杰出的诗人。在青年时期,他与欧阳修,尹洙、苏舜钦等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并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为宋诗开拓了新的道路,使之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新面目。对于自南宋至清末的诗坛,他的诗曾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最早全面评价梅尧臣的是欧阳修。他的《书梅圣俞稿后》称赞尧臣青年时期的诗:“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十余年后,他又写了《水谷夜行寄子  相似文献   

6.
梅尧臣少年至老年皆有通过运河四处辗转的应举、宦游、会友、省亲等经历,还做过“监永济仓”这样的漕运官,一生中的运河行旅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宋初诗人中并不多见。他了解漕运的日常经营,其现存诗歌中有百余首关涉运河。运河行旅增加了梅诗的创作量,扩大了梅诗的创作题材,影响了梅尧臣的观察和体验,锻炼了他的诗艺。梅尧臣运河行旅诗除纪行诗、“悼亡诗”“悼子诗”、悼念友人和嫡母的诗外,还有多首深刻犀利又不乏理性评价汴河漕运的政论诗。运河对梅诗“平淡邃美”风格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运河行旅进一步促进了梅诗的散文化、口语化、议论化、讽刺化风格。梅尧臣的运河行旅诗批评了部分统治者借汴河进行的掠民和奢侈活动,他认为汴河主要是利河,他呼吁统治者厉行节俭,主张在汴京的就近位置开辟粮源,以减轻东南百姓的负担。运河行旅影响了梅尧臣作诗的观察和体验,在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运河行旅客观上使梅尧臣加快了“以文为诗”而“革故鼎新”,引起了宋诗相对有唐一代,从内容到形式和观念、审美情趣的巨变。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与梅尧臣一生互为诗友,梅尧臣诗歌创作风格特点得到了欧阳修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欧阳修分析了梅尧臣诗歌风格早、中、晚三期的特点及其变化;其晚年《六一诗话》对梅诗"闲远古淡"的概括比较符合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关于梅尧臣的“平淡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梅尧臣所指的平淡之诗,是抒发闲适、隐逸情怀之诗,但不仅限于隐逸诗人所作之诗或隐选诗。平淡是梅诗的主导风格,这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共识,此观念是后人以陶渊明、韦应物之诗为参照而建立起来的。梅诗平淡风格的诗学内涵,与梅尧臣本人的“平淡论”是不同层面上的论题,区分两者的不同,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梅尧臣的诗风。  相似文献   

9.
刘克庄针对宋诗师法前人的失误之处 ,提出了相关的师法原则 ,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各条师法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建立了中国诗学上独特的师法理论。其诗学意义就是适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要求并纠正了宋代乃至整个古代的一些诗歌在师法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自元明以下,论及宋诗者,往往称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很少有推崇梅尧臣的。可是在北宋当时的诗坛上,梅尧臣却是一位声名显达的人物。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及南宋陆游、刘克庄等人都对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推崇备至,十分钦慕。在所有对梅尧臣及其诗的品评议论中,欧阳修的意见尤其具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诗歌风格多样,但总体尚可以“平淡”概括.从诗歌创作看,梅尧臣诗歌多写秽恶琐屑之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美感.梅尧臣推崇杜诗,在诗歌内容上关注国事和民生,使用杜诗典故,注重诗句锤炼,也使用杜诗中常用的句法.他的诗歌总体上并不学杜,但明显受到了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孝胥是同光体代表诗人。其诗学宗趣较为广泛,宗宋而不废唐,对明代宗唐诗论持批判态度。在创作实践上,于唐宋诸家皆有宗尚,但有所取舍。于唐取韦应物、柳宗元、孟郊,于宋取梅尧臣、王安石、苏轼,形成了自己清苍幽峭的创作风格,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从其诗学观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同光体诗人的诗学宗趣。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西田几多郎的伦理学,既吸纳了以格林为代表的西方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中的意志、行为、至善等基本概念,又与东方的佛教、儒家的阳明学和日本的武士道有明显的一脉相承关系。因此,从伦理学角度研读西田几多郎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取舍,有助于我们解读近代日本思想界对待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独特方式。实际上,西田在借用西方伦理学概念论述其伦理学基本命题之后,在最终构筑伦理学时,仍要依据东方式思维。在论述国家主权的问题上,西田最终回到了日本式思维方式上来,即不是把对象当作理来崇敬,而是把它当作神来信仰。西田伦理学与其说是“世界主义”的,不如说是国家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前后七子为主导的复古文学运动作家们,在"古体宗汉魏,近体法盛唐"诗学主张的指引下,往往把杜甫作为师法的主要对象。而作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更始终是"尊杜宗杜"的大力倡导者和忠实捍卫者。王世贞在学习杜诗并进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对杜诗和师法杜诗者进行了批评总结,为复古文学作家们解决了为什么师法和怎样师法杜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其诗歌创作也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如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作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梅尧臣二题     
梅尧臣与钱惟演陆游对于宋代诗人最佩服梅尧臣。他在《读宛陵先生诗》中说:“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他在《书宛陵集后》又说:“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诸家义皆堕,此老话方行。赵壁连城价,隋珠照乘明,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陆游认为梅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其意在此。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之大,提得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在宋代首先打开了陶渊明接受史的新局面。他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浅学——力学——超越的历程。他接受陶渊明既有个人禀性、经历方面的原因,又有时代价值观和审美思潮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阿马蒂亚·森在其<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对贫困问题的独特阐述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他认为,穷人是贫困的研究对象.在探讨贫困的原因时,森着重从权利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贫困与权利"的关系,指出贫困的社会根源在于权利的被剥夺.因此,反贫困对策的中心问题在于权利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