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2009年10月-2012年9月间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修正的F-O模型,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对创业板IPO股票的价格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创业板IPO股票在上市后36个月内存在明显的弱势现象,新股发行定价偏高是导致长期弱势的主要原因,这表明创业板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偏低.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股票二级市场普遍存在的星期效应理论来研究IPO 问题,以深交所创业板2009年6月到2012年10月间的IPO 为对象,采用OLS 和GARCH 对含有虚拟变量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IPO 抑价水平在一周内的差异,即IPO 的星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市场IPO 抑价存在显著的正的周五效应、负的周二效应,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处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权益资本市场源头的IPO市场矛盾突出,IPO抑价与股市长期表现不佳,企业上市难而居民投资新股的需求旺盛。2015年预期开展的注册制改革被迫暂停,亟需对新股发行体制的整体思路进行重新定位。需从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三个维度,对IPO的本源与核心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厘清权益资本市场发展中面临的谬误,并指出关键的出路。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矛盾来自对IPO本源功能的错误配置,供给垄断打破了IPO长周期、高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引发一二级市场的价值分离,使得市场整体失去长期投资价值。市场化的发行机制为理论和各国实践所认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在于使IPO归回本源。只有通过放开IPO供给使之与需求趋于均衡,让市场自身经历凤凰涅槃,才是解决整个市场系列问题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权对IPO抑价和长期收益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关于国有股权对IPO抑价和长期收益率的影响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运用1990—2011年的中国A股IPO公司数据,使用首日超额收益率和首日收益率来衡量IPO抑价,运用买入并持有的两年期超常收益率和两年期累计超额回报来衡量IPO长期收益率,构建国有股权对IPO抑价和IPO长期收益率的影响的Cluster和Bootstrap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权比例越高,IPO抑价率越高;国有股权比例越高,IPO长期收益率越低。这一分析有助于认识国有股权对IPO抑价和长期收益率的影响,也有助于认识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影响,可以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西方学者根据西方资本市场研究,解释IPO抑价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文中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和IPO市场实际情况,供求不平衡是我国资本市场最根本的矛盾;制度性缺陷是引起我国IPO抑价的理论根源,阐述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解释中国IPO抑价问题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期望提高对中国IPO抑价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IPO折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会计师事务所是证券市场上的重要中介机构。国外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均表明,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IPO的折价幅度,促进新股的顺利发行。随着我国《证券法》等证券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主承销商和发行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日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并不能降低IPO折价幅度。  相似文献   

7.
主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率——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承销商声誉是影响IPO抑价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我国这一现象并不显著。以1990—2005年间发行的1 230个IPO公司为样本,采用一套新的切合中国国情的券商声誉测算方法,区分不同IPO发行制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券商声誉、股票发行规模、公司发行前存续时间等变量对抑价率的影响较弱。(2)在不同的IPO发行制度下,券商声誉有着显著的差异。(3)按照不同的IPO发行制度进行分组,发现我国券商声誉与抑价率呈负相关关系,但不甚显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IPO定价、抑价及长期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上IPO的定价、抑价过高,股票价格与价值背离,使得新股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不佳,市场效率低下。究其原因,除了我国IPO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外,还因为我国存在大量的乐观投资者。要解决IPO定价、抑价等问题,应该消除IPO市场上的乐观根源,大力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9.
我国证券市场上IPO的定价、抑价过高,股票价格与价值背离,使得新股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不佳,市场效率低下。究其原因,除了我国IPO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外,还因为我国存在大量的乐观投资者。要解决IPO定价、抑价等问题,应该消除IPO市场上的乐观根源,大力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0.
声誉是承销商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利益亦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在两者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拥有"股东+中介"双重身份的承销商究竟会以何者为重?以2006—2012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可从IPO抑价的角度探讨承销商的利益冲突问题。通过分析承销商在承销业务中的行为,我们发现承销商的声誉对IPO抑价并没有显著影响,而承销商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数与IPO抑价之间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明确承销商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数对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之间关系的影响,经过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当承销商未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时,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一旦承销商认购上市公司股票,声誉则对IPO抑价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承销商所拥有的双重身份会给其带来利益冲突问题,并且在面对该问题时承销商会更倾向于选择获得利益。  相似文献   

11.
基于聚类分析的IPO定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发行定价作为股市运行极为关键的一环,它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股市运行的效率。选取沪A近4年来发行新股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作分析,可找出影响IPO发行价格的8个主要因素。将定价研究集中到行业中进行,以多元回归得到的主要因素作为聚类指标,选取某一行业(如电力行业)已发行股票为样本,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该行业新股发行定价的衡量体系,可为拟发行新股的公司提供定价指导。  相似文献   

12.
IPO抑价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初始报酬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本文对我国IPO初始报酬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核准制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并分析了初始报酬率对IPO股票非系统性风险的揭示作用。结果显示我国IPO初始报酬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对IPO公司非系统性风险具有揭示作用,或者说市场反馈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投资者情绪、新股发行方式与IPO首日收益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同时结合一级市场的发行方式来研究2000年至2008年的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率产生显著为正的影响,询价发行方式下的新股首日收益率明显较低;同时,相对于其他发行方式而言,询价发行方式更能反映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和需求,能显著降低市场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率的影响,使首日收益率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价值低估现象实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偏相关检验、逐步回归的方法 ,实证检验了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价值低估现象。分析了成熟市场造成新股发行价值低估的因素和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有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价值低估程度的 .研究发现 ,中国股市过度超额初始回报率的本质是对二级市场的高估 ,它与国外的 IPO价值低估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盈利预测自愿披露行为与新股发行抑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分析盈利预测与新股发行定价基本关系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IPO的盈利预测自愿披露行为与新股发行抑价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能够接受盈利预测信息,盈利预测披露行为可以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抑价;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有助于降低一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新股低价发行作为投资者投资补偿的压力,减少发行企业在抑价中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IPO市场季节性变动现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实务界也开始关注关于IPO(首次公开发行的三个异常现象:短期价格偏低现象、长期价格偏高现象和市场季节性变动现象.文章对中国IPO市场的季节性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现实存在发行旺季现象的结论,并对相关的后续研究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从短期抑价和长期超额收益两个价格表现方面分析了我国新股首日大单交易的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了大单持有者信息优势及影响大单交易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正处在“新兴+转轨”的中国市场,整个IPO抑价水平一直在下降中,IPO的平均超常收益都显著大于零,平均超常收益有增长趋势;新股首日大单持有者在信息上相对于小投资者并没有信息优势,中国IPO市场竞购者不是长期投资者,他们做如此频繁的大单交易,目的在于获得短期收益;首日回报率和发行募集资金总额是影响大单交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IPO承销商托市行为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的高初始收益率一直是IPO(首次公开发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学术界都是从发行价偏低(即IPO抑价发行)来解释这一异常现象的,但是自从Ruud提出承销商托市的观点后,学者们便开始从上市后的首日价格过高方面展开研究。文章对承销商托市的具体行为,其与新股折价发行的关系以及托市动机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分别基于托市交易数据和后市异常现象的承销商托市行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