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否定之谜”是早期分析哲学中广泛讨论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对此做出过很多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主要通过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对否定疑难进行处理.中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从语法自治性和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阐发.维特根斯坦认为,正确处理词与句的关系是解决“否定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关系”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他澄清了“概念”与“对象”的区别,结束了“关系之争”中各方关于内、外在性问题的“拉锯战”。其次,在后期的“语言游戏说”中,他对内在关系的讨论又跳出了前期符合论的框架,将内、外在关系统一到生活实践中。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切入,把“内在关系”解释为一种语法关系,其独特内涵在于,内在关系无中介,它产生于实践,并且无个体与共同体之分。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关系”思想的基础就是“语言”和“实践”,揭示出这一点有助于从深层解读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维特根斯坦从认识论层面展开的“关系”思想与罗素从本体论层面对“关系”的探讨形成互补,在追溯关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在现象学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深入挖掘,从现象学的还原和本质的还原等几个侧面揭示出他的哲学中所包含的现象学因素.从"语言游戏"理论和名称理论阐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奥斯汀的哲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英国哲学J.L.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开创人,他勇于对传统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以其精细的语言现象学方法观察日常语言,区分了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语言、世界和心智之间关系的看法。本文着重结合其言语行为理论来展示奥斯汀独特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在考察普通话中处置式“把”字句和闽南方言中处置句的的基础上,尝试存“普通重音理论”作为衡量处置句合法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重音靠后”原则和“单轻双重”原则似乎不能将汉语处置句中这一类语言事实全部纳入自己的解释系统,处置句中VP部分的相对轻重如何与它所在的处置句能否成立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唯一的。这意味着汉语句法结构与汉语内在韵律机制之间的制约关系并非绝对。语言的发展走向还会受到除内在韵律规则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就维特根斯坦提出的aRb命题句式的象似性内涵对世界与语言关系的哲学阐释意义进行探索.这一探索,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aRb句式的象似性内涵问题,其二是aRb句式的象似性内涵对世界与语言关系的阐释问题.而在进入这两个问题之前,文章先探讨了维特根斯坦本体与命题的象似性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季威克在经验的基础上无法调和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冲突,在道德中国哲学研究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实践理性二元论困境.关于这一问题的本质,当代西方伦理学界主要存在着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种理解,其中内在主义的观点更为合理.实践理性二元论内涵着道德的不偏不倚性与个人分立性之间的对立,西季威克对实践理性二元论的揭示恰恰凸显了现代道德中国哲学研究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胡塞尔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一条通过洞悉越来越深入的实在来达到真正意义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运动被看作是克服笛卡儿式二元论哲学困境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潮流,其主要动机是力图摆脱主张内在实在的心理主义和外在实在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10.
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的意义图象论,提出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对其的使用这一观点。将意义与语言使用联系在一起必然牵扯到语境这一要素,而维氏将语言游戏看作是语言与活动的相互交织,以及将一种语言看作是一种生活形式的对语境的哲学思考为后来语言学家从理论建构角度研究动态语境开启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审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研究的语言转向——以分析哲学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揭示了本体论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能把什么当作存在的与我们在生活形式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关。笼罩在有关存在之为存在的传统学说上的层层迷雾被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逊、蒯因等分析哲学家逐渐驱散,本文回顾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途径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局限在词素、词汇、句子以及词汇和句子表达的意义上,对句以上单位的研究被看作是修辞学、文学研究等领域的事。近年来,西方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句以上单位的研究,他们对句子成分、语体、语域、语篇及篇章结构的内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而,仅仅研究句子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事实上,句子不是构成篇章的直接成分,完整的篇章是由若干句群拼成段落再构造成篇的。本文运用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句群的结构及其在篇章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整体论意义观是奎因对逻辑经验主义观察意义论的修正。它包括:拒斥语言的博物馆神话;观察句具有相对独立的经验意义;具有经验意义的是整个科学等三方面内容。它的目的在于拒斥先验认识.奎因认为人的知识不存在一种独立于人的实践的基础.证明不是在观念(或字词)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谈话和社会实践的问题。他强调观察句具有相对独立的经验意义,理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但并不是所有理论语言在经验上有自己独立的支点.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  相似文献   

14.
通过溶剂超临界CO2雾化萃取法制得了乙基纤维素微粒.研究了溶液喷口流速、溶液浓度、温度、压力对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在较大范围内调控微粒大小,所得微粒平均粒径为0.64~10.83μm.随着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增加;随着压力和溶液喷口流速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减小.  相似文献   

15.
身心关系是西方哲学家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解决身心二元论也是包括现象学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所致力的共同目标之一。德国新现象学家施密茨在考察身心二元论理论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极富启发的新尝试:身体性理论和身体动力学观点,以此来说明意识、体验、情感,解释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接触,并消除对它们的传统理解。  相似文献   

16.
杜威对哲学中的心物区分论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他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揭示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论述了心灵对于身体存在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心身互动共融的生态整体性。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身心结合的产物,而审美经验和艺术更是心身互动融合的生命状态的最充分而生动的表现。认识心身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对于美学理论的生态化调整,包括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探讨遵守规则的时候,向“被规则引导”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根本挑战,他声称不存在精神与世界超强联系的超级事实,而主张存在共同体生活形式的一致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人们不能“私人地遵守规则”;主张存在包括语言在内的人们的习惯这样一个起到背景、框架作用的客观事实,所以人们“盲目遵守规则”。结论是:遵守规则也是一种实践,从而把认识论牢固地建立在人们生活基础之上。“盲目地遵守规则”较之“不能私人地遵守规则”,更加强调生活形式在遵守规则时的框架、背景作用;仅仅凸显遵守规则的公共性,尚不能完全堵死柏拉图式的精神实体的传统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规范同任何法规范一样,不免纠缠于实存(事实)与当为(价值)的关系之中,此一关系也构成了宪法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在注定存在价值导向的思考中,宪法学必须面对价值从何而来、价值判断何以正当的追问。一般而言,实证宪法规范的正当性可以追溯至某种根本规范,这种根本规范的变动自然会导致宪法规范的变动。问题在于这种根本规范本身的正当性又源于何处,对此,程序性商谈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商谈程序在价值与事实之间构建一种内在自足的回路,可解决对规范正当性追问的无限递归难题。然而如果就中国当下的宪法与宪法学而言,此论所预设的前提可能仍不具备。而在学科的方法论意义上坚持价值与事实的二分,仍将构成当下宪法学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反身代词"自己"语义指向的功能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功能的角度看,反身代词入句除了从句子本身可以离析出叙述者和听(读)者来外,它还同时并存着同指对象和语义联项."自己"一般遵循以叙述者为基点的行为事件参与角色最短空间距离同指原则.当最短距离参与角色和行为事件表示的概念与事实相悖,或叙述者有意凸显与其空间距离较远的行为事件参与角色时,它便越级同指相应的下一个最短空间距离参与角色.在"句内联项句内指"这一平台上,在参与角色及其行为构成的行为事件都符合事理的情况下,如果参与角色人称相同(通常是第三人称),整个句子便存在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