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生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到了文明的高度,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发展将逐步显现出体育发展与生态紧密结合的特征,这是当代中国体育发展应该重视的背景。生态文明为实现市民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促进了体育与生态间的紧密联系。研究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市民体育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体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加强生态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贯彻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重视生态消费教育;开发生态体育人文资源,促进体育生态文明的构建;积极借鉴国外体育生态发展中的经验等是当代中国市民体育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具体包括转变教育工作者观念、优化生态德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使命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在当代,发展生态生产力,践行生态文明观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体育理念,为陕西渭河流域生态体育环境建设提供价值和目标论证,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探索“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分析西咸一体化发展生态体育战略选择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途径,为渭河流域的自然景观改造、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居民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追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新农村发展生态体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思考新农村生态体育人文资源开发,认为在农村生态、经济、生活、体育环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加强农村生态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构架农村民俗性、本土性、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是推进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6.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口聚集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现代体育,它的生产、消费和分解无不主要依托和借重城市功能而实现,它的实现主体绝大多数聚集在城市。因此,借鉴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应用生态文化思想,在武汉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合理的目标来协调体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体育生态规划,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体育生态规划应该包括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竞技体育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相似文献   

8.
安定区(原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型贫困区。调查显示,该区农民环境教育与"水保立区"宏观战略、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及市民环境教育失衡;同时,该区农民环境意识方面表现出浅层和深层不平衡、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平衡和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脱节现象。因此,应着力构建农民环境教育体系,促进农民环境教育协调发展:制订科学的农民环境教育计划,实现与战略的对接;坚持农村视角,保证农民环境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农民环境教育阵地;关注农民利益需求,促使知行有效转变;强化对农民环境教育的战略认识,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隐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例证的方法,对隐喻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表明了隐喻不仅反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也帮助人们构建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不仅如此,隐喻还影响人们的生态行动。并对我国绿色广告语中比较广泛使用的两个隐喻,即"地球是母亲"和"地球是家"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隐喻不能够有效地帮助构建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保护地球的生态行动。提出语言研究者不仅要慎用隐喻,而且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生态行动。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生态理念应用到体育教育研究中来,阐述了体育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环境、生态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拓展了体育教育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体育教育的研究内容,为体育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生态意识教育是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研究领域。生态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态哲学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美学教育、生态科学教育和生态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主要存在着生态意识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生态意识教育实践不足、生态实践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路线图是:拓宽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教育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大学生态校园、提升大学校园环境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德育是对人际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它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 ,又是一种新教育活动。以其存在特性和价值特性综合分析 ,生态德育具有多方面的理论特征 :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特征 ;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性特征 ;德性养成上的类主体特征 ;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特征。生态德育的理论目标可集中表述为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生态德育的内容架构是 :环境道德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伦理教育 ;人际关爱教育 ;生态道德体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全球化格局的当今时代,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对于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包括五个方面: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所以体育培养目标是三堆的,即让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本文着重阐述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到了相同高度。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阵地,自然成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增强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还能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剖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涵,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尝试从学科渗透、师资建设、生态文明道德养成、大学生生态实践等角度探讨在高校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6.
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环境意识的淡漠和观念的落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开展环境教育。已有的环境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环境的持续恶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传统的环境教育思想,超越功利主义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物质功利关系提高到生态审美的境界,建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挥生态审美的优势,大力开展生态美育,积极改造传统社会的"经济人",使其转变"生态人",追求"诗意栖居",是当前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冲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价值局限,通过生态文明的意识教育,生态文明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浅议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的调适方法,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增进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治疗效应、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为此,通过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构建有效的体育课程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注重体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强化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