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设主体功能区抛弃了传统以GDP至上的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推进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立足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的湘西州,以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为指引,把湘西州主体功能区基本构想为限制开发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湘西州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
赵兵 《民族学刊》2015,6(3):68-71,123-124
岷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其生态地位特别重要,本文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面临的基本生态问题,提出了岷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体系建设的原则、依据与目标,根据岷江上游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该区域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确立了森林牧草、水域湿地、农田作物等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内容,切实有效维护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王永莉 《民族学刊》2020,11(3):80-89, 139-140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四川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剩余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面临环境保护和脱贫解困的尖锐矛盾。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但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包括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三品一标”等发展有限,相关政府管理政策局限等。为此,需要从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完善四川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西部民族聚居区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到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素质)、传统产业结构和旧的经济发展模式等三大限制,故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恶性循环。因此民族地区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持续发展、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因地制宜等三个基本原则,并建议在实施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首先注意突破两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即搞好以产业生态化为目标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确定教育的“超级产业”地位以便尽快培养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口与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属于禁止开发区,不但失去了依靠工业发展的机会,还要为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屏障,为此而得到的补偿仅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而且补助标准偏低,市场化补偿长期缺位,历史欠账太多,生态产品输出人群后续发展及环境保护乏力。碳汇交易的缘起与快速发展,无疑加快了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进程,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富边强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里昕 《西藏研究》2013,(4):72-79
产业升级应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循势而进,西藏农牧业约束条件多、工业发展倚重资源导向、第三产业以旅游为龙头。西藏生态脆弱,大部分地区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以民生和生态为着眼点,不必与国家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采取相同的发展路径。政府在确立发展战略、产业引导和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监控等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家界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占38%的市域面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全市域纳入武陵山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功能区,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如何落实国家层面的三个发展要求,张家界市的突破口就是搞好市域顶层设计,以国家公园发展模式促生态文明建设,对武陵山区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家界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占38%的市域面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全市域纳入武陵山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功能区,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如何落实国家层面的三个发展要求,张家界市的突破口就是搞好市域顶层设计,以国家公园发展模式促生态文明建设,对武陵山区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广西邕宁县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在全国开发区热普遍降温之际,悄然上马,"冷"中求"热",获得成功的奥秘。提出了开发区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制定严密、完善的配套政套和措施,在建设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下大力气抓好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等建议。邕宁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两个市辖县之一,"邕宁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则是指县境内介于南(宁)北(海)二级公路5至65公里路段两旁的带状区域。该开发区筹办于1993年6月,正式实施于1994年8月。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开发区建设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10.
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文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生态屏障以及区域开发体系的构架。按照西藏生态经济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在分析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开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1.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我国最后一个移民乡和惟一一个驯鹿养殖基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然走驯鹿产业化和发展原生态旅游业之路,发挥城乡边缘区的补充功能,借区域经济发展之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出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耦合。其生计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举措及文化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真正的生态保护在于,选用最适用的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高寒干旱,空气稀薄,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后,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青藏高原虽然土地辽阔,但高寒、干旱、缺氧,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态链[1]极易受人类干扰,产生崩溃性失衡.这一巨大区域中少量人口的经济活动对中国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高原本身的范围,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扩散至整个黄河和长江流域,进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越了青藏高原本身的范围,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态利益,这一特性决定青藏高原的开发必须树立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西藏新农村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背景下,文章结合西藏的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西藏新农村建设的四种发展思路: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边境贸易发展型新农村;建设西藏特色农产品开发与加工型新农村,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钟洁  覃建雄  蔡新良 《民族学刊》2014,5(4):53-58,118-119
旅游资源开发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然而过度的资源开发必将直接危及当地生态安全。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其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关系着长江流域以及整个国家的安全。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探寻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以期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我国西北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对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并针对西北民族聚集区存在的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具体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各少数民族在聚落选址、建筑材料利用、庭院布置、屋舍装饰等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强调人群聚落与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植被状况的契合,积累了一整套善于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经验,形成了因循自然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聚落生态文化,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机制。这些传统的聚落生态文化,对西北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既是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已有基础上,通过法制手段,依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推进退牧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工程以及吸收和推广该地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土法资源等,对该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高原生态环保铁路,通过其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及在全方位、多领域、各环节实施的环保措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人与自然生态、建设项目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能发挥良好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可以预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保体系,必将在今后铁路运营中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