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在即定约束条件下工业化模式偏差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制度等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在农村积聚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民和工业化的关系由传统上被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等多种贡献为主,向农民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为主转换,"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就转换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通过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转换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才能使"三农"问题在发展之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对治理"三农"问题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宪政原因:宪政理论的非本土化与实际国情的冲突导致"三农"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缺位;失误的宪政变革导致中国农民与现代化绝缘;宪政值取向的扭曲导致中国社会由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进程大大延缓.解决"三农"问题的宪政之路在于把"三农"问题入宪,确立其在国家宪政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制定完整的涉农法律体系,全面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权、自由发展经济权、农地权、产品自由流通权、经济服务权、财务金融权、独立的私有财产权、政治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社会人格权等等,确立违宪审查制度,避免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行为对"三农"利益的损害,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3.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要在继续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的同时,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出现,实质上说明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已经不能容纳现代生产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跳出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个社会经济应从农村向城市化转换,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本质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全面有效地保障农民权利的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入手,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权利的贫困,实现农村的富裕.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陷入"温饱陷阱"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本文指出:在反哺"三农"的过程中,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三农"的补贴并不足以解决我国农村出现"温饱陷阱"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是我国现有的以非户籍迁移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力转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反哺"三农"需要新的制度保障,即打破制度瓶颈的束缚,改变现行户籍制度,使农民获得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就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谈话,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三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农业的根本地位始终不能忘,农村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积极性要给予激发和保护,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历来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他进行改革的历史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使改革初期以及后来的农民受益匪浅,而且指明了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方向,即一切为农民着想,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农"问题,既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指导农村城市化进程,化解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最终形式,制约中国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二元社会体制对农民的束缚。实践证明,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使农民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章认为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每次跨越式发展其本质都是在解放农民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提出为农民的彻底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解决,也不能局限在农村解决,在城乡一体化层面上赋予农民自主权和平等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复兴农村副业"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退背景下诸多复兴农村经济方案中逐渐高涨的一种主张。持论者基于当时中国面临严重国际国内危机大环境下对农村副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复兴农村副业继而复兴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方法与途径,阐述了农村副业复兴的重要意义,反映了时人强烈的人文关怀。"复兴农村副业"的主张对解决当今"三农"问题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内在的要求。我国农民数量多、整体素质较低决定了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科技培训为中心,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全面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一项长远事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逐步实现的过程,二者应该保持同步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考察,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平等权保护的漠视是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直接原因,而现在对农民平等权的保护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而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者在对目前中国农村城市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后,大胆提出一些解决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6.
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城乡教育公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我国目前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凸显:城乡之间享受教育经费不平等,农村合格的教师资源不足,以城市学生为基准的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划定降低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而加剧了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不平等.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金融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调查农户的金融需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农户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农村人均收入较低、生产性支出相对较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为优越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政治参与与和谐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其民主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参与程度也决定着和谐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政治参与对我国和谐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三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完善"三农"财政法律制度日益迫切。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法律制度,健全财权划分法律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支持"三农"的财权和财力。同时,还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建立"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三农"财政投入宏观决策法律制度,建立职能分离、分工制约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科技兴农、农村改革方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学习研究邓小平“三农”理论,对搞好当前“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