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元稹是中唐重要的诗人兼诗学批评家,他在新乐府创作、文体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在乐府诗歌理论和复古诗学理论建设方面有重要建树。尽管对李白的评价有失偏颇,但对杜甫的评论却具有真理性,为杜甫诗歌经典地位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代影响深远。元稹的文学思想全面细致准确,其核心观念是要求文学具有积极干预生活反映现实民生的战斗精神,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元稹为人正直而清高;元稹主张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刺美见事”,反映现实问题,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产生过较大影响;元稹的华山诗写得风华流丽,动中见静,忙中有闲,从容不迫,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一个新成果其所以被冠以"新"字,就学术性而言,应具有新见解、新方法、新发现,有助于推进学术研究;就社会效益言,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一如能申请专利的商品.中唐时期的元和、长庆年间,在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历时20年之久的全民参与的学习、传诵元稹白居易诗歌的运动.这是一条多么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为世人所珍视的是元稹、白居易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和次韵相酬的长篇律诗,而不是<秦中吟>、<新乐府>之类的讽谕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元稹影响的扩大,大批读者希望在<三遣悲怀>、<行宫>之外,读到更多元才子的作品,并有精到的注解,显然,一本<元白诗选>和一部标点本<元稹集>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有<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问世.  相似文献   

4.
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中唐一位重要诗人,随着他元和五年被贬江陵,元和十年被贬通州,诗歌创作出现新格局,重要表现之一即是农村题材大为增加,对民生疾苦尤为关注。元稹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的生产活动、生存状态、风俗习惯等为表现对象的农事诗创作,是元白早期提倡新乐府写作精神的继续。  相似文献   

5.
论中唐新乐府诗的讽谕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元和年间,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人创作的“新题乐府”和“新乐府”诗,开创了“新乐府运动”。由于他们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使得“新乐府诗”有着强烈的讽谕特质。这主要表现在“政教”传统的继承性、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和艺术的欠缺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元稹和白居易对杜甫及其新题乐府的认识与评价,有相似与一致之处,"扬杜抑李"是他们的共同倾向,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白居易重视乐府诗的现实内容与政治服务功能,因此对杜甫新题乐府虽然评价甚高,但明显存在保留;元稹从古今乐府诗歌的发生、发展、变化脉络判断其演变趋势,看到了杜甫新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新性突破及划时代进步意义,这不仅表现其认识评价杜甫新题乐府的高明与深刻之处,同时表明其对新乐府运动具有独特的理论建树,在元、白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有过浪漫爱情并将其写成小说的唐代文人元稹,在其艳情诗中也直白坦露了自己的情爱心理。他对爱情不信任,却又缅怀旧情;不能认清和接纳真实的人性,而又妄发议论。现实的考虑,矫饰的身段,以及内心深处的贪恋,使元稹对情爱产生了矛盾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会真记》与《左传》的相关章节不但情节相似,而且文辞也相同;元稹早年明经及第,从他准备考试的科目来看,内中很大可能就有《左传》。综上理由,元稹的《会真记》与其自身经历无关,而是其学习经学以备科考时,依据《左传》所作的读书心得,故文中的观点以及思路均依《左传》展开。元稹之所以特别选择《左传》,又缘于该书在唐代中期的特殊影响。《左传》关乎唐代中期的新《春秋》学、古文运动,元白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发生。因之,元稹创作此文又有着自觉的政治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9.
元稹悼亡诗历来为人所重视 ,原因是从其悼亡诗中可以窥见其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从元稹身世所造就的浓厚亲情、细腻的感情触觉 ,以及患难夫妻间特有的情感着手 ,通过时代背景、个人遭遇以及佛教精神等诸多方面来论述其悼亡诗悲情之缘起 ,以图展示元稹作为诗人个体所具有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0.
杜学霞 《南都学坛》2010,30(3):71-74
排律是元稹近体诗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其排律是在自觉的文体意识指导下创作的。元稹排律的主要贡献表现为叙事性和写实性成分大大增加,还为诗歌增加了代书、投赠、酬答等功能;在形式上,他的排律创新则表现为次韵相酬,增加了排律的写作难度。元稹排律主要存在过分的形式主义和诗歌内容上具有色情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近发现的《袁枚日记》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还原了二百多年前袁枚晚年的生活。从《日记》可看出:他的风情诗是对他“放诞无检”生活的真实描写;他精美绝伦的山水之篇记录了他晚年出游祖国东南一带大好河山的豪情;他《随园诗话》、《子不语》的素材很多来自于交游活动中;他作为乾嘉诗坛广大教化之主,让社会各阶层人物都能享受诗文化,使诗歌创作活动成为常人都可参与的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12.
清代思想家魏源的诗文创作早已为世人所肯定,特别是他的山水诗歌更受到研究者的注目。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魏源所处的特定时代、他本人的特殊个性以及对山水诗的贡献等几个方面,从他的山水诗歌创作入手进行再次的探讨,力求更真切地了解魏源与他的山水诗歌。  相似文献   

13.
茀林人金哈剌是元末重要的文人,他能书法、善散曲,有《南游寓兴集》传世。由于该集国内未见传本,研究界关于金哈刺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南游寓兴集》存诗358首,抒发金哈剌作为色目官员的忠贞报国之情。游览观景诗既能反映金哈刺对渐东风光浓厚的游览兴致,也透露了他在方国珍治下的境遇和心态。对各种诗体的尝试是金哈刺诗歌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它反映了诗人金哈剌对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强烈兴趣,对自己诗歌创作水平提高的追求,古朴、直白的诗风还折射出元代的复古诗风。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诗篇记录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其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无人理解的痛心、国君昏庸的痛恨和去国忧谗的痛楚等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写作抒愤、寄想占卜、精神远游和从容沉江。他的痛苦遭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经历的多种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其对痛苦的解脱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屈原既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并且是对儒道精神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袁枚(1716-1797)是清代中期思想最解放的诗人,是性灵说的倡导者和性灵诗派的领袖。他的反正统思想、尊重女性的平等思想总体上是解放的、进步的,但也有时代及其本人的个性所造成的局限。研究袁枚思想,对理解袁枚诗文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嗣昌《沅水风光组诗》共 1 1首 ,写于乙丑 (1 62 5年 )冬日舟游沅江之时。该组诗展示了沅水下游及洞庭湖尾闾部分 1 30公里左右两岸的秀丽风光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流连 ,意境清新明朗 ,风格隽永典雅 ,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袁枚以性情为主 ,力倡性灵的论诗主张是其山水诗创作的理论根基。袁枚的山水诗内涵丰富 ,江浙山水、黄山风光、两广秀景构成他山水诗的三大主题。以情写景、风格多样、语言质朴、句式灵活是其山水诗独具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孙原湘性情诗论主要包括2个方面:主张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真我的展现,这与袁枚较为相通;其性情论又不脱儒家伦理道德之囿,这一点与蒋士铨更为接近。孙原湘之实际创作与其理论主张是基本相吻合的,只是其理论上虽处于袁枚与蒋士铨之间,实际创作则偏向于袁枚一方。其诗展现更多的是诗人一己之情, 多有性灵之风。在伦理道德内容上,其诗所表现出的并没有诗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而是较为开通。  相似文献   

19.
以宋末诗人林景熙的诗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林景熙作为一个朝代遗民的特殊心态进行剖析。认为其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落、悲愤与忧患、愧疚与苦闷,交织着爱国激情与忧患意识,表现出决不屈辱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反映了南宋遗民群体的普遍心理现实,更揭示出宋元之交这个特殊时代士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诗歌特色和成就长期以来在“元白”并称中被掩盖或曲解 ,本文论述了元稹的诗歌个性 ,指出元诗的美学趣向重点在于“风致宛然”的艳丽小诗和次韵相酬、属对精工的长篇排律 ;元诗的艺术渊源主要在于杜诗 ,另外还受到齐梁宫体以及诗人李白等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与白居易词中有异的风格。本文还论述了元稹的诗学批评及其与当时文坛的联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