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基于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既遵循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原则,又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参考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的现状及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立法体制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在资源使用层面、废物排放层面、废物回收层面、社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的立法体制并设计了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循环利用,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对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日本将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回收处理作为其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确定了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方;针对不同种类的废弃物质,建立了快速畅通的废弃物回收体系,保证了废弃物快速有效的回收利用.由于中国与日本在废弃物回收管理领域差距甚大,因此中国必须通过立法明确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者,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实现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产业化,以促进中国废弃物回收管理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国、日本、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虽已出台,但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清理和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启动缺位法律的立法工作、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等措施加以改进.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农村循环经济建设是整个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制定和完善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相关法律规范和配套实施细则,尽早建立起一整套农村循环经济促进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循环型农村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经济制度的缺陷、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技术支持不力、思想认识误区、乏善的政绩考核标准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发展循环经济至关重要。建立一个以法制机制、财税杠杆、投资信贷、价格手段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当务之急。其中,法律上,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制运行机制来构建;财税上,扩大税收范围,从资源的开采、消耗、消费和废弃物的产生、再利用环节着手;再配合投资信贷和价格手段,将组合成一个内在协调、井然有序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根据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要从微观到宏观梯式推进,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建设关键技术体系、制定经济驱动政策,同时提出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发动公众参与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面临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电子废弃物问题是伴随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全新课题。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系统的概念模型。从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回收物流体系、处理设施建设、经济激励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立法目的主要在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建立,应更加关注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循环经济立法当属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把生态城市理解为循环经济的载体,研究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以期提供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依据.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构建了包括资源利用、废弃物减排、废弃物处置、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资金投入等体现循环经济范式的指标体系;应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检验,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测度生态城市发展水平;以全国30座主要城市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应用测度体系,对全国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