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大能够最先推出<儒藏>的部分典籍,首先应当提到舒大刚教授对<儒藏>编纂体例的设想.就编纂的成果而言,是具有极高的学术品位,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出版的50部书籍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在典籍的筛选与分序、小序、各书提要的撰写上都具有诸多值得称许之处.  相似文献   

2.
川大古籍抓住了学术发展机遇,引领了编纂<儒藏>的风气之先.编纂者所下的搜罗之功是巨大的,选材也颇有法度.<儒藏>"三藏二十四日"的体例是创新的,是匠心独具的.在编纂方法上,也颇为独到.川大古籍所学术群体,实力相当强大,是国内古籍整理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3.
<儒藏>是四川大学承担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规划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经过数年努力,首批50册于2005年5月正式出版,已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评议.这里搜集和摘录了李学勤、张立文等专家学者关于川大<儒藏>首批成果的评议,汇录了郭齐、李文泽等<儒藏>参与者关于<儒藏>编纂体例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舒大刚教授率先对儒学文献的著录分类和编纂体例,提出了自己慎密深思、严谨独特的"三藏二十四目"创新体系.首批<儒藏>"史部"类编50册著述问世,就是这一创新分类编纂体系的实践成果.它结束了迄今为止儒学文献史料没有专门著录体系,缺乏系统性、专题性整理之尴尬.此举实肇当代弘扬儒家文化风气之先,开21世纪大型儒学文献史料著录整理之先河.<儒藏>"史部"文献史料的搜罗荟萃或甄别取舍,无论是专书著录还是零星载记,或单篇记录,均慧眼独具,有其一套著录有据、实用合理的选择标准或取舍原则.  相似文献   

5.
谈谈《儒藏》编纂的分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配合目前方兴未艾的<儒藏>编纂工程,探讨儒学文献的类别、古代群书分类的方法和<儒藏>的分类体系,进而提出"六编"、"三藏"、"二十四目"的儒学文献著录体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是日本立命馆大学笕文生教授及其高徒野村鲇子女士研究<四库提要>北宋名家集的专著.<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经、史、子、集皆收,此前我国的重要古籍可谓搜罗几尽.<四库提要>是一部重要的目录提要,笕文生教授等从中首先选了北宋五十家加以训读、语译、注释,提供给日本读者,十分必要、颇具眼光,因为举世公认,中国古代文化造极于北宋之世.所选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吴文治教授主编的<宋诗话全编>,继<明诗话全编>(1997年12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后,迅速于1998年12月面世.这两种卷帙浩繁的诗话著述的问世,意义深远.但是,参编者众,数近300之多;素质不一,颇有良莠之别.既"全"且"准",谈何容易.因此,不"全"不"准"处,往往得见.<宋诗话全编>点校之错,较<明诗话全编>为少,本文即对<宋诗话全编>部分<解题>之误漏作出举正.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在编纂<词综>过程中发现了<乐府补题>的版本,并将其大部分词收入<词综>,这扩大了<乐府补题>的传播范围.朱彝尊等人以"拟补题"和"后补题"形式创作了大量咏物词,这形成了浙西词人的独特风格,也影响了以后浙西词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由四川大学古籍所率先提出并最早付诸实施的旷世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儒藏》的编纂,历经近20年的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史部”儒学文献类编274册,总计达1.5亿文字之巨的辉煌出版成果.《儒藏》史部文献资料宏富,类目分明序列完整,编纂体例创新,自成一家风范.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集大成的儒学文献丛书,《儒藏》成果的出版问世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倪根金 《南都学坛》2000,20(4):13-17
<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名农书.现有明代朝鲜翻刻本存世.对这个刻本,特别是某些次序颠倒的句子,学术界曾有怀疑.从古籍中稽查到的<四时纂要>引文与翻刻本对照来看,翻刻本是真的.从<四时纂要>刻印历史、流传情况、书目著录和明清古籍引用<四时纂要>数量变化来考察,现行的"在我们北宋时已经失传"之说不确,其佚失当在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11.
曹操所著<孙子略解>是现存<孙子兵法>的最早注释本,也是传世<孙子兵法>的最早定本,对<孙子兵法>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本文即对<孙子略解>的特点及其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曹注简明质切,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后代<孙子兵法>注家及<孙子兵法>版本的流传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编纂<辞海>始于1915年,历时20多年,于1936-1937年出版.期间数易主编,分别为徐元诰、舒新城、沈颐、张相,参与其中的编辑人员前后达百余人.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工具书,<辞海>是中华书局在近代著名的文化工程之一,也是书局同人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王震先生认为舒新城一人"三次挽救了<辞海>",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蒋坚松教授英译<菜根谭>,既充分尊重原作,又有适度的译者介入,而介入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原作.<菜根谭>这部人生格言,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虚心"的人生态度,而"虚心"也正是中国阐释学的根本.<菜根谭>的英译本不仅到位地表达了<菜根谭>的风貌,也体现了中国阐释学的精粹,同时也反映出西方客观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明嘉靖年问廖纪所撰<大学管窥>、<中庸管窥>2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孤本.廖纪依古本<大学>、<中庸>次序,采辑众说,由少壮至迟暮,日积月累,熟读精思40余载,疏解<大学>、<中庸>,其书浑融平正,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他文献对"六诗"各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六诗"诸义项产生的先后次序,发现"六诗"之中,风、赋、比、雅、颂的使用时间均早于"兴"."兴也"最早见于战国帛书,"六诗"的称谓也仅见之于<周礼>,故"六诗"及"兴"诗概念的产生及应用大致应在战国中晚期,而<周礼>"大师"教授"六诗"的时间也应该在此稍前的一段时间.至秦汉之际,以"兴"说诗的现象开始较为多见,成为毛诗以"兴"解诗的前驱.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以<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为例,通过对杜预注,杨伯峻注以及清儒的注解对比分析,探讨竹添光鸿<左氏会笺>的古籍注疏方法-"求同存异"之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药制法之一--把矿物、贝壳等类药材放在火里烧,这一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作为"煅"字的词义之一,读作duàn.今人传刻古书,也有据此乱改古籍文字的.从传世与出土医药文献记载、同源词比较、字典的相关记录、俗字形体变化规律等方面,条分缕析,得出以下结论"煆"、"煅"二字音义俱异."煆"主火烧令赤,音xiā."煅"主椎物使坚硬结实,音duàn."煅"字作为"锻"字的异体,最早出现当在元明之际.中药制法之一--把矿物、贝壳等类药材放在火里烧,这一意义应该写作"煆",音xi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