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赵本山喜剧小品言语地域色彩和时尚色彩的渗透与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语言和语用常规的偏离是喜剧小品言语生成幽默的重要手段。而赵氏小品言语的幽默生成又有其独特的偏离方式。本文着重从地域色彩和时尚色彩的渗透与碰撞入手,深入到语言层内部,探讨其言语的偏离特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已走过30余年,其语言策略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重大改变。喜剧小品语言策略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可分为5个阶段:娱乐稀缺时代小品登场与小品语言的"缺位"、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小品传统修辞的继承、社会流动的增强与小品语码的混杂、社会的转型与小品语言的"颠覆"、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与小品语言的"狂欢"。走出当下喜剧小品的语言困境离不开语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健康语言生活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生命,幽默语言是喜剧小品最独特、最本质、最深层的魅力。通过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以小沈阳小品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小品幽默话语的独特魅力,进而促进人们对小品幽默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4.
方言词语是喜剧小品语料的来源之一,它是实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乐音化、陌生化和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手段.运用方言词语应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可接受性,规避方言土语中过于土俗的成分,慎用同形异义词,处理好方言与共同语、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概括了电视小品喜剧精神的艺术传承与审美内核,从喜剧语言、喜剧表演、喜剧结构几个方面分析了喜剧精神的艺术表现,探讨了小品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学的重要概念,小品即是汉语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又带有鲜明的"幽默"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喜剧小品的语域来分析其幽默成因,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语域理论在汉语语篇分析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央视春晚喜剧小品话语的修辞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品是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高超的语言技巧运用是小品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环。近年电视喜剧小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舞台的火爆相比,小品的语言研究却门庭冷落,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春节晚会喜剧小品在规模和档次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选取春晚喜剧小品进行修辞考察,在材料的选择上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文章主要从话语形式的建构、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话语建构的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表达者如何以话语的方式进行修辞建构并传播个人观念的释话过程进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小品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短小精悍、幽默风趣、雅俗共赏、针砭时弊的语言风格。本文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探析喜剧小品《不差钱》的语言特点及其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9.
简形聚焦凝虚化实──论喜剧小品的情节设计王光文情节的设计对喜剧小品创作来说至关重要,一则喜剧小品能否出效果,决定性的因素是其清节的设计能否小品化。笔者认为,喜剧小品中的情节设计应当遵循简形聚焦和凝虚化实两个原则。简形聚焦集中矛盾从艺术形式上说,小品当...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阐释语言文化发展规律的一个新兴理论,也是近十年语用研究领域中拥有巨大研究潜力的焦点之一,为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喜剧小品作为中国一种独有的当代艺术形式,以其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交际形式博得各阶层大众的喜爱。白云黑土系列喜剧小品口语文本中的各种制笑语言模因变体以及其言语幽默机制生成的模因理据,在扩大模因语言研究范围并在喜剧语言欣赏及使用方面给予启发。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戏剧小品的创作与演出表现出缺乏理论“干预”的危机。十几年的艺术实践表明 ,戏剧小品当归类于喜剧艺术 ,它需要把其中的“悲怆情愫”沉落在强大的喜剧精神里。比起一般戏剧 ,小品中的突转更新 ,奇、巧 ,形成较大的情境落差 ,清晰地传达出由愕然大惊到恍然大悟的发现。与其喜剧精神相一致 ,小品的语言具有幽默的品格 ,具体呈现为谐与绕的形式特征。而话语的幽默应以涵养其喜剧精神为基础。从题材的处理上看 ,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小品 ,应通过间离手段展示事件丰富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不可穷尽性。  相似文献   

12.
喜剧是以可感的现象对本质实体的自否定为冲突式,从而造成笑的喜剧效果.现行的"小品"演出,大体具有这种喜剧性,因此被称为"喜剧小品".这一效果虽然实现了属于审美范畴的喜剧性,但却不能标示出作为艺术体式的喜剧特性.而"小品剧"的定名,既可确立其戏剧的艺术体式,又可使其有表现喜剧与正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喜剧电影在近年来有一种"小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利用小品化的喜剧情境推动和展开喜剧情节,小品式的语言运用以及小品演员的夸张化表演等方面。电影被批评为小品化,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一些评论者认识上的误区,也有中国喜剧电影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该从喜剧电影的人物塑造、喜剧电影的叙事及喜剧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进行反思。我国喜剧电影要走出狭小局促的格局,必须吸收多种元素,在借鉴小品要素的同时把叙事的现代感和视觉的奇观化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为取得幽默效果,小品台词往往表现出对现实语言的夸张与变异,进而形成难以准确定位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导致演员接受语境不自足的幽默比较常见。这种现象的泛滥又使小品创作与演绎缺乏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塑造戏剧形象的要素,身份认同的构建对话语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个人必须要承担身份本身要满足的要求和社会对这一身份的期望,在剧作家及其演员有意识的策略选择下,表现出来的话语与与身份认同的紧密契合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在基于话语分析的关于身份认同与话语表现关系的理论框架下,探究言语幽默在喜剧小品中的生成与理解,既有助于揭示当代文化思潮和特定的社会审美情趣,也有助于喜剧小品的创作实践,反映当代人所推崇的话语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语域一致与语域偏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域一致对语篇衔接与语篇连贯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语篇中语言使用者经常会背离常规,使用文体学中的偏离手法来达到桌种艺术效果或交际目的。文章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三要素来分析语域一致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以及语域偏离对语篇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简析黄梅戏的语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运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从语境因素的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简要分析黄梅戏这一戏剧曲目的语言特征。根据黄梅戏语言的地方性、喜剧性、雅俗共赏性特征与语域理论三要素之间的联系来探讨语域理论在戏曲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临时语”是一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变异”(deviation)现象 ,往往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临时语”的构成方法有词缀法、转化法、合成法、拼缀法、缩略法、类推法和新选七种 ,“临时语”具有简洁明快 ,加强语气 ,鲜明生动、诙谐戏谑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9.
石岩 《百色学院学报》2007,20(2):101-104
委婉语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它在语言交流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交际者在谈论一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含蓄、礼貌的表达方式。在其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英语委婉语体现出了与其它修辞手法不同的语言特征。文章从Leech有关语言偏离的理论出发,对其特征之一,即英语委婉语中的语言偏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更好地欣赏和运用委婉语,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利用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通过合作原则中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准则与在中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语用学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学术研究,也可用来分析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