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宝媛 《延边大学学报》2009,42(2):68-73,92
韩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颇费周折,但却在朴正熙政府时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种进展体现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美、日、韩三方的新选择。韩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朴正熙政府时期韩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韩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为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韩国的国民心态来看,韩日之间与其说是构筑“面向未来”的关系,倒不如说“清算历史”才是当务之急──这是韩国报纸不久前对近年来韩日两国关系的一段总结评论。日本和韩国是亚洲最富有、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都是战后崛起的新兴工业国家,两国同属以美国为主的战略集团,在商业经济领域也有不少共同利益。但是,由于日本当局在1910年到1945年期间侵略占领了朝鲜半岛,并奴役着当地人民,韩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近年来,虽然日本官方和各首相都接连发表讲话,表示要对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亚洲国家进行道歉和反省,但是总是…  相似文献   

4.
日本天皇在战后主动参与日本政治有两种方式,即"内奏"和"天皇个人外交",几乎都是在一般国民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外。宫内厅是战后天皇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天皇参与政治的频率及对政治影响的程度与执政政治家的天皇制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天皇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在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对战后初期的东南亚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使战后初期东南亚形成了国际政治新格局。考察这一问题,对于研究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改善与发展我国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战后中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是决定和影响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力图从世界全局出发,来认识和分析战后三十年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及特点,说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内外因素、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中日关系发展演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美安全体制是联系战后日美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研究战后日美关系的基本格局、走向出发,结合对国际形势和日美两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论述日美安全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比较日美安全体制在建立初期以美国为中心的单向结构和60年代后转变为日美相互合作依赖的双向结构;同时对这种变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可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分为战前及战后两大历史阶段。战前主要以哲学理论为主,战后主要以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为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嬗变是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等一系列明显的新变化同步发生的,是对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新变化在理论方向、理论探讨等方面的说明。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切地关注和深入地研究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危机问题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嬗变,一方面说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与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对于推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的观点与见解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又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冷战与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在冷战高峰时期形成,它成为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本主要探讨美国发展援助政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冷战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深刻理解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朝日关系是一个特殊的双边关系。二战结束至今已近70年,冷战结束亦有20多年,但朝日两国至今仍处于敌对状态。朝鲜是日本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唯一没有与之建交的国家。而纵观二战后朝日关系发展的历程,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邦交正常化谈判,特别是首脑会谈的实现,使得朝日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绑架问题”、“导弹问题”、“朝鲜核问题”、“历史清算”和“战争赔款”等问题尚未解决,使得两国关系正常化道路难关重重。  相似文献   

12.
韩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随着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演进的。历史上韩俄有过曲折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韩国实施北方政策,着力改善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韩苏建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韩俄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等各个领域积极发展交流与合作,韩俄加强合作有利于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韩俄两国在未来的合作中将有崭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1989—1993年,日朝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如何实现邦交正常化。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但更重要的是冷战前后国际形势对两国的冲击。经过非正式往来和政府间的交涉,谈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在核查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谈判搁浅了。当然,日本方面在这一谈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中日双方经过共同努力签订了具有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LT贸易协定,打破了两国外交的僵局,为两国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LT贸易的签订,引起了台湾当局的不满和反对。为维护日台关系,日本政府对LT贸易的态度发生转变,同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LT贸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中日双方围绕中朝宗藩关系的存废问题,展开外交斗争。为了使中朝宗藩关系取得国际合法性,清廷主动让朝鲜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后,又与朝鲜订立双边条约,从而使宗藩关系被纳入条约体系当中。清廷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范式来实行“立约保藩”,导致表面的不平等转化为内在实质上的不平等。由于中国的实力的衰弱,无力反击日本的军事攻击,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彻底放弃中朝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2年中日建交以前的这段时间中的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革命的研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2年前后的日本学者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论著为线索,试图整理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于新中国研究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8.
18 8 2年的《朝美通商条约》是朝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不仅导致朝鲜的全面开国 ,而且也影响了中朝日三国关系的发展 ,成为东亚宗藩关系破裂的诱因  相似文献   

19.
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包括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国内经济政治实力、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两国战争指导原则、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而给日本发挥其侵略扩张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在国际局势上,甲午战争的结果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客观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予中国沉重一击的同时,也促成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应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使我国永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