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魏治国,文武并举.在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建设.曹氏父子不仅倡导文学创作,开创了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而且通过文化典籍的结集与编纂,强化文化积累与构建,曹操注兵书并作序:曹丕编纂七子文集,主持编辑我国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曹魏哲学经典注释成就显著,曹魏开我国文化史上由政府主持文化典籍整理之先.与文学创作互动给力,共同构筑曹魏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具有特定的所指 ,并不包括吴、蜀文学 ;它所特有的历史生成机制 ,也是吴、蜀文学所不具备的。文学史应把曹魏文学与吴、蜀文学分列  相似文献   

3.
西晋诗风的雅化以四言雅诗的兴盛并引导创作潮流为核心特征.这一现象发生的核心原因在于西晋统治者大力推行儒化文化政策,以彻底颠覆曹魏政权的文化话语权力及影响.雅化现象在造成西晋繁缛诗风的同时,也深入推进了诗歌在社会文化领域文人化、普遍化的历程,文学在汉末魏晋之际走向自觉,于西晋阶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西晋文学的雅化.传统研究通常直观地认为雅化阻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这一认识是有违史实的.  相似文献   

4.
曹操一生的政治与军事生涯虽然主要在关东度过,但对西部蜀道沿线仍然十分关注,年过花甲的他攻潼关,战马超,平张鲁,"拓土三千里,歌舞入邺城",实践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愿。曹操的蜀道战略是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曹魏最重要的国家战略;蜀道战略的实施,巩固了曹魏在关中的统治,增强了曹魏的综合国力,积累了山地作战经验,成就了建安文学建功立业的精神等,但也加快了蜀汉立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赞助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独裁统治者常邀请诗人到其宫廷中。到了罗马时代,首都的许多贵族也对文学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因此诗人常以首都为中心。古代中国也有养士之风,但这些门下客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家,而是偏向哲学或思想型的文人。秦代无文,汉初的文学之士则多聚在诸侯王的宫廷中,例如梁孝王刘武。到了汉武帝,中央宫廷才真正成为文学之士集中的中心。曹魏之际,诸多著名文人更接受曹氏父子的赞助。本文主要的目标是研究两汉与曹魏之间的文学赞助的模式与变革,同时也探讨这种文人与皇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如何对文学品味和文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典论·论文》历史地存在于曹魏政治这个语境中 ,与它关系至深。具体而言 ,则《典论·论文》表现的以才情衡人论文的新标准与曹魏政治中“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互为表里 ,其批评“文人相轻”又与曹魏政治中的打击“阿党比周”相呼应。两汉德治主义与两汉文评的道德评价同曹魏能治主义与此期文评标准审美化 ,形成鲜明对照 ,又逻辑地证明了这一结论。再者 ,曹丕的政治身份与文学身份的纽结 ,亦使这一关系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汉末在动乱中崛起的曹魏集团,弘扬了汉末“党锢之祸”中兴起的人文精神,在文学领域内抒写建功立业的悲壮情怀,哀悯民生痛苦,形成了慷慨仗气的文学风格。到了魏正始年间,随着曹魏集团内部司马氏一伙势力的强大和政治的黑暗,以阮籍嵇康、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文人一变建安风骨的英雄主义情调,从讴歌建功立业转向抒写内心孤独,形成了远大遥深、离形得神的文学追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的转变,说明文学思潮的演变受着外部环境的制约与主体的左右,值得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浮华”问题在曹魏时期屡屡出现。我认为其实质是政敌用来排斥和打击异已的有力的工具,同时也有偏重于严格的政治秩序的追求功名者与偏重于畅扬性情的人士之间发生冲突的因素。“浮华”问题的屡现,是曹魏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与那个时代的玄学的萌芽、刑名之学的流行和建安文学的兴起都有深层次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曹魏时期青徐兖地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理单元,出自这一地域的青徐兖籍官吏是曹魏官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活动影响着曹魏国内政局。一方面,他们在曹魏立国、魏吴战争以及平定国内叛乱中均功绩赫赫;另一方面,以唐咨为首的利城兵变和诸葛诞叛乱致使曹魏政局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是曹魏屯田的发源地,也是曹魏屯田集中分布的地区.作者在深入考察淮河流域屯区分布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淮河流域屯田对曹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郡县经济的复兴、加强东南边防的历史作用,分析了淮河流域屯区在整个曹魏屯田制度建设中的地位,着重论述了在建安初年郡县不能正常发挥其经济职能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民屯为曹魏政权经济命脉之所系及其对于支持曹操逐鹿中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是曹魏屯田的发源地,也是曹魏屯田集中分布的地 区。作者在深入考察淮河流域屯区分布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淮河流域屯田对曹魏政权的巩 固和发展、郡县经济的复兴、加强东南边防的历史作用,分析了淮河流域屯区在整个曹魏屯 田制度建设中的地位,着重论述了在建安初年郡县不能正常发挥其经济职能的情况下,淮 河流域民屯为曹魏政权经济命脉之所系及其对于支持曹操逐鹿中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邺文化始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其历史传承大致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曹魏时期、十六国时期和隋唐以后等阶段。作为邺文化的鼎盛时期,曹魏时期邺城的城市园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精美、环境之优雅,在我国园林建设史上有开创性意义。邺城建设中首次出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和路网丁字交会的格局。当时的园林建筑高大雄伟、主题明确、特质清晰,特别是首创园林和军事防御工事一体的建筑模式、大规模大面积人造山水景观、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引入佛教思想,对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末世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为强兵足食而推行屯田措施,从而刺激了曹魏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曹魏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为曹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事漕运水利工程的兴修为曹魏、西晋的伐吴提供了保证。曹魏的两淮水利工程对三国后期政治格局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浮华交会是东汉末以来存在于士大夫中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政治现象.曹魏历代君主对浮华交会之徒采取严厉打击,对浮华交会活动坚决取缔,但并没有阻止其存在,其一直伴随曹魏政治相始终.其是曹魏所实施的官吏选拔制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张华在晋初诗风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高踞晋初文坛宗主之地位,奖掖后进,倡导文学,打破了曹魏后期文学创作的枯寂,开启了太康文学繁盛的先河。张华以其温丽清省的诗学追求及创作实践,对于魏晋诗风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张华柔顺文明的人格理想对于西晋士风及诗风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曹魏屯田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大影响,曹魏屯田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曹魏屯田中,江淮地区的屯田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曹魏在江淮的屯田,不仅有助于研究曹魏屯田制,而且有助于我们回顾安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曹魏屯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造成了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曹操:《蒿里行》)江淮地区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所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袁术统治江淮时,已是“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建安七年正月,曹操回到故乡谯(今安徽毫县),看到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关系基于文化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的双重关系,首先是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包容性关系,其次是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分离性关系,二者之间的互动促成了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在鼎足而立的三国时期,地处西北边陲的金城郡(治今永靖县西北)和河西地区,既是曹魏联合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同西域诸国经济往来的前沿阵地,又是曹魏积蓄经济、军事实力,以做好统一全国准备的大后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曹魏政权一开始就对这里很重视。自赤壁之战后,曹魏一改过去只是奉行羁縻安抚的策略,开始重视这里的农业生产及内外贸易,对开发金城、河西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金城太守苏则、凉州刺史徐邈、敦煌太守仓慈和皇甫隆等人的一系列开发措施,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符合曹魏开发金城、河西地区以统一全国的决策,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先进文化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历史发展总的文化动力,成就巨大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发展的关系。不仅中国文学对先进文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先进文化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也有首要之功。先进文化在培育创作主体、变革文学本体、促进文学样式发展等诸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曹魏屯田官隶属大司农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曹魏屯田官的隶属问题,在解放后出版的书刊中,除极少的例外,一般是主张隶属于中央大司农的。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翦伯赞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王仲荦同志的近著《魏晋南北朝史》等,都是这样主张的。研究曹魏屯田的一些专门论著,在涉及曹魏屯田官隶属问题时,一般也持这种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