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之所以能呈现出一片全面繁荣的景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功的职业教育。徽州人的职业思想教育表现为:破除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树立四民平等的意识,努力塑造子弟重义轻利、勤俭治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徽州人还通过著书的方式将经商经验留给他人,通过合作与雇佣等关系对同族子弟给予帮教,还用家训、家规等手段在两代人之间完成生产管理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明清徽州地狭人稠,生存危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大批男子出外经商寻求生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徽商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徽州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起始阶段,她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鼓励家人经商致富,并捐献妆奁,变卖田产,设法筹措扩充经商资本。在男性出外经商期间,徽州妇女辛苦持家,守身如玉,为其提供可靠的后方保障。她们还辛苦纺纱织布,采茶制茶,为徽商提供销往各地的日用商品。在特殊情况下,她们甚至走进市场,亲自经营,以维护家族商业的持续繁荣。明清徽州妇女对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在促成徽州商业总体辉煌的同时,也为女性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了一种"影视"重构,徽商兴起是以独特的徽州自然与人文地理作为基础。徽商生存机制主要表现在:经商是徽人在客观环境中的生存选择;以商养士,以士促商;产生大量的徽商买办与传统士绅;广结善缘,"立体"交往;以居家型徽州女子作"牺牲";乃至在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时期,徽商心理终结。以此认为,徽商的影视再现是徽州文化的现代重构。文章最后对徽学研究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了一种"影视"重构,这便是我们认识徽州文化的第二条途径。基于新文化地理学的徽州地域文化经济初步解读,我们该如何反思徽学研究?伴随着徽州的行政区划变迁,徽商兴起是以独特的徽州自然与人文地理作为基础。徽商生存机制主要表现在:经商是徽人在客观环境中的生存选择;以商养士,以士促商;产生大量的徽商买办与传统士绅;以居家型徽州女子作"牺牲"等。徽商的影视再现是徽州文化的现代重构。对徽学研究进行反思:第一,徽学研究离不开徽州文书的深度搜集和整理;第二,择取重点,以小见大,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第三,提倡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6.
明清徽州家谱收录了大量有关族人治生的文献资料,揭示了经商是徽人治生的重要手段。徽州家谱四民观在客观上肯定了徽州族人外出经商的行为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徽州家谱勤俭观引导徽商朝着健康和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徽州家谱治生观的具体展现,对明清徽商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徽州俗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徽州的男子到了十三四岁,便要离家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在经历了学徒阶段的学习和磨练后,这些徽州子弟正式走上经商之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经商营生,铸就了明清两季徽商的辉煌与荣耀。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士非常善于治生,治生的途径多样化:或依靠自身的特点如设帐授徒得到束脩,或到书院讲学谋取膏火银;或依靠自身的艺术才能获取润笔资,或游幕显宦府第,等等。徽州文士弃儒经商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主要是佐人经商和独自经商,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盐业、典业、茶业、木材业等。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除了从事单一的行业,还将多种治生手段结合起来,或同时段进行,或在不同时段中采用不同的治生手段,以达到适合自己的治生目的。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外靠经商,内靠农林的山区社会,尤其是种类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但影响着传统徽州人的日常生计,还影响着山居生活中徽州人的性格养成。俭朴、坚忍与善于开拓是传统徽州人的一般特征,退回到家庭生活中,各个家庭成员因承担职责的不同,又呈现出迥异的性格影像。  相似文献   

10.
徽商与徽吴两地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徼商经营的成功,促进了经商之地经济的繁荣、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世风的开放,促使吴地妇女纷纷参与棉布业的生产,相应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间接影响了吴地妇女的生活形态,且以正面影响居多;而对家乡徽州妇女的地位则以负面作用居多,徽州妇女为徽商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承担起挣钱养家的重任,而且牺牲了个人正常的生活情趣和基本的生存权利.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宗族法的制定与执行等途径,对族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控制,要求族人从事士、农、工、商本业,反对族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从事贱业或恶业。徽州宗族的职业观具有较强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其对族人控制的日益强化。对徽州宗族的职业观,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劝导子弟选择合适的职业是历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按士、农、工、商分等的四民社会,但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财富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为把子弟培养成新形势下社会认可的人,一些家庭顺时应变,鼓励子弟走经商之路.家庭教育观适应时事的更新,对当今家庭对子弟择业观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山西商人遍及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号称“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其中,与蒙古、俄罗斯通商的商行——通事行,最有特色,他们与狗结下了不解之缘。“通事”,是古代对翻译人员的称呼,到蒙古经商要会说蒙古语,到俄罗斯经商要会说俄语,人们就把会说蒙古语、俄语的商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教化的形式多样,如祠堂、族谱、学校、乡约等。它也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色:村落教化走向生活化和规范化,经商与入仕并行不悖,注重对童蒙的教化,徽商成为地方教化的推动者。这些对徽州村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徽商是徽籍人商帮,唐宋以後,“黄巢之乱”和“靖康之乱”连续两度造成徽州移民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以当时的徽州耕地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几是达到饱和,於是民众生存空间更小,徽民们“非经营四方,绝无生治策”。於是“天下之民寄命於农,徽民寄命於商”。正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商遂在南宋时开始形成。但早期的徽商还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山林盛产的茶、木、瓷土等换取徽州所需的粮、布、盐等的缺盈互补贸易,明以後徽商才得到大发展,不再局限於以徽州为中心的贩买贩卖,而是面向全国,经营规模也越…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商人捐纳已成风气。徽商热衷于捐纳是为了牟取更大的商业利润、保护其财产及其在地方的利益、博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免除徭役,而明清社会风气的转变也为徽商捐纳营造了比较轻松的舆论环境。明清徽商捐纳之风对徽商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徽商实现了由“绅”向“绅商”的角色转换和在徽州地方的崛起;其次,徽商商业利润的封建化不利于徽商资本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外,也给徽州带来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败坏了徽州的学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徽文化”的概念界定,从本土文化对高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意义、当前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徽州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黄山学院为例,为该校开展徽州本土音乐课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使高校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为推动弘扬和传承徽州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人由于经商或其他原因大量向外迁徙,淮扬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市场,成为徽州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本文主要依据明清时期的族谱及地方志等资料,大致梳理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三个主要城市:扬州、南京和仪征的迁徙情况,以此反映出徽州人在淮扬地区的活跃程.徽州人的迁徙活动,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于徽州本地来说,大量人口外迁则成为一把双刃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之际,苏州和徽州地区的商人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对此给予形象的描述和细致的刻画。这两大商人集团既有重商致富的传统思想观念、艰辛坎坷的经商历程、独具特色的经商技巧等共同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经商背景、经商途径及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商海大潮中搏击风浪,演绎着许多动人心魄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20.
如今,大家对于“智商”“情商”都耳熟能详,但对“职商”还不甚了解,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它有什么价值呢?职业指导专家对于“职商”的定义是: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很多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基本上是在工作中产生的,职场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因此职业素养和智慧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周围常有这样的人:有能力却总得不到重用,整天忙碌却无法为企业、单位创造效益……他们很痛苦。假如他们能够未雨绸缪,在进入职场前把提升“职商”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便能掌握成功的先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