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在梳理我国户籍制度形成、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城市负担能力、普惠型社会福利、进城农民土地处置等困境,并以当前成都市所推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为蓝本分析了其解决这些困境的努力,提出了成都户籍制度改革对全国户籍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存废两难窘境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户籍制度运行到现阶段面临着或是改革或是完善的路径选择,但是选择的结果将会出现存废两难的困境。在设定户籍制度目标的前提下,探讨了户籍制度或存或废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了发展趋势和现阶段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总要求下,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及方式并不相同,其效果也呈现较大差别。对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典型实践做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的优劣及户籍制度改革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基于此,选取成都、重庆、郑州、中山4个城市的户籍改革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改革措施、改革绩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现有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自利性倾向较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诉求较为缺失。因此,要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同时降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风险,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转户者意愿,并严格执行城市分类管理原则,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应重点着力于政绩评价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4.
农村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户籍制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高校农村大学生户籍制度改革所面对的难题。文中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为蓝本,分析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村大学生户籍改革,探询农村大学生户籍制度的价值,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在城市工业化起步和强化社会管理的曲折情况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实行的居住地户籍制度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质疑与不满,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成都户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是目前中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得到了各方积极肯定的评价。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境,在税收、就业、教育、住房等制度设计上还应给予新进城的农民更多的机会,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的二元结构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决定着湖北省现代化的最终实现。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湖北省农村文化转型陷入了困境。而废除户籍制度、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传播体制、引导湖北省农村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文化整合是湖北省农村文化转型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在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使农民工在身份、经济、劳动保障与福利等方面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的权利与社会待遇。  相似文献   

8.
行政伦理视阈下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及其改革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争议的内容,随着当前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的讨论也在逐步深化,本文将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置于行政伦理的范式下加以把握,推进户籍制度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在实践中引入价值视角,在户籍改革中谋求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立基于对改革的宪政基础的准确认识。在准确把握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的宪政基础在于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尊重与落实。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整体推进,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公民社会权利话语主导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并开始进入官方话语体系。但实践中,地方政府仍然设置了有条件的落户门槛,并基于户籍身份向公民提供有差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如何理解地方政府以资格取代权利的控制落户行为?现有从工具性视角、政治性视角给出的解释突出了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问责性、回应性,但较不重视公共品生产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财政分权化改革后,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主要支出者,其财政支出将随着户籍人口数增加而快速膨胀,其财税收入却不会因户籍人口数变化而显著变化。由此,地方政府形成了以地方财力确定人口承载力的单向、静态行为模式。超越公民社会权利的单一逻辑,建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地方公共经济体,构建以人口为基准的地方财税收入与财政支出相挂钩的机制,是落实以公民社会权利为导向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户籍制度自建立以来历经 60 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福利粘附作用的体制。 文章以财税体制与户籍制度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财税体制约束及其福利分配安排对户籍制度是否成为问题具有根源性影响。 一是揭示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于 1958 年正式建立的重要背景是 1950 年代接受外部战略援助形成的军重工业内生资本增密及其预算硬约束对中央财税经济的沉重压力,这个硬约束导致二元户籍制度延续到 1980 年代初的财税体制改革。 二是论述了 1985 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调整与户籍制度同步变化的三个 10 年变迁。 三是讨论了近十几年农民转户意愿明显低落的原因,即 2004 年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国家财税金支持三农政策已经部分消解了城乡差距,农村户口实际的和预期的福利均大大提升。 四十年改革中,粘附了福利的二元户籍制度难以单独突破的原因,在于其与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变化存在较强相关性。 新时代的户籍改革研究也需要创新,从关注过去城乡二元户籍矛盾转向生产过剩压力下城市间产业升级竞争,后者导致吸引精英、排斥低端的户籍歧视。 相应地,只有建立财税金统一的制度体系才能减少城市间福利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考改革"动辄得咎",既反映了现阶段高考职能与功能之别、教育发展之困和社会诚信之失.也反映了人们对高考、对高考改革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在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上难以取得共识.作为一个完整、辩证的系统,高考考试内容求真(科学有效、准确客观)、录取模式求善(公平公正、简单可行)、改革过程求美(辩证系统、稳妥渐进)应成为高考改革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需要。科层制曾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经典组织模式,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弊端在各国的行政实践中日益显现。从分析韦伯的科层制及其优点、缺点入手,进而分析科层制在现代中国行政发展中的困境,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对中国行政改革提出建议和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学校特色是学校保持持续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针对目前学校特色创建的困境,提出了学校特色的核心是学校组织知识的思想,初步构建了学校组织记忆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认为借助组织记忆机制及其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学校特色的创建要跟组织知识和组织记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学校管理制度变革等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后,提出了目前学校特色创建研究和实践中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育 ,在价值观方面面临着适应与超越的两难选择 :教育理念的超前性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性之间的冲突使得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而无序的态势。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 ,教育必须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基本追求 ,倘若实践中的超越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导致的只能是教育的僭妄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践变革以问题解决为取向,指向于人的发展,人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教育实践变革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反映,也是人的需要的表达,它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一部分,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其学科逻辑、言说方式等都要与教育实践变革相一致,以此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变革之间的裂缝。为此,教育理论的意义要在实践中构建,丰富阐释教育活动的方式,形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8.
权力合法性一直是敏感而又热议的话题。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热衷于政治学探究,忽视了伦理学关怀;在谋求合法性的方式上,则倾向于工具合法性,忽视价值合法性。事实上,权力合法性问题也是个伦理学范畴,在权力合法性的谋求范式上,不仅有工具合法性,还有价值合法性。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往往侧重工具合法性,忽视价值合法性,其结果便是造成一种"政绩困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践行的主要是"绩效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以工具合法性为主导,在带来经济社会巨变的同时,也遭遇了"政绩困局"。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实现权力合法性的价值范式转型,即从工具合法性转向价值合法性,实现工具合法性与价值合法性齐驱并进的壮丽景观。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传统德育的特征,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多维度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德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情境德育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感受、想像和体悟,完成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习。通过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视界融合的德育主体、情理交融的德育内容,能够有效消解传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让高校德育成为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灵和行动之上的德育。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既有鲜明的优势,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我们应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过程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