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主义对茅盾小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创作前的准备过程-对现实生活与把握的视角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上,也表现在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思路上,更具体表现在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上,正是这种影响,使茅盾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风姿别具。  相似文献   

2.
茅盾自从小说《蚀》问世以后他举起一部部长中短篇小说频频抛向中国文坛,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里,茅盾顷刻成了位于鲁迅之后的大师之一,受到了评论者?(家?)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照和高声喝采。对于茅盾小说的最初认识,我是从所谓评论文章、研究成果中得来的。最近我读完了茅盾的所有小说,我从以前的懵懵糟糟的思想退去了,我的心理图谱上出现的是:矛盾创作走着由个人扩张到自我收缩封闭;由抒写内心苦闷迷茫到分析回答社会问题;由暴露自我到隐藏排斥自我;由经历人生写小说到为了写小  相似文献   

3.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茅盾小说多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这除了其现实主义理论要求外,远有一个原因就是茅盾对现代都市生活怀有无比的憧憬和热情。其作品对机械文明的理性的分析,实际上反映了茅盾富国强兵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人物塑造。在他所塑造的成功形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独有的审美趣味。本文通过对他两大人物系列的分析,指出在茅盾人物塑造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否定精神与批判态度。在阐述茅盾创作实际的同时又着重分析了这种独特审美心态的成因。这就是以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现实的作用。并根据“心理定式”理论分析茅盾的创作实际,指出茅盾虽然受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但他对批判现实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背离,在有些方面又高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论茅盾的儿童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为数较少,成就也远远比不上《子夜》等长篇巨著。但作为茅盾创作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其题材的变化、思想内容的独特性、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均应予以较高的评价。与同时代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比较,更体现这一点。茅盾的儿童小说是研究茅盾创作和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作家中,茅盾以擅长描写社会各阶层著称,农民只是他繁多描写对象中的一个阶层,就作品数量而言,农民题材的小说在他全部创作中仅占极小部分。然而,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却非同寻常,不仅在他个人创作道路上,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对同一题材,不同作家所描写的侧重而不尽相同。人们几乎公认,同样表现农民命运,鲁迅侧重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茅盾则偏重于描写他们的经济破产。这一看法概括了这两位现代小说大家处理农民题材的重要特点。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茅盾没有注意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揭示,恰恰相反,在他为数有限的几篇农民题材小说中,对农民的思想精神而貌作持续不断的探索,成为表现农民命运的重要方面。而这方而的成就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茅盾的小说创作,是以其气魄宏大、反映生活广阔、描写社会关系复杂而著称的。他的作品给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绘制了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富有巨大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一个作家来说,在创作中能深广地概括社会生活,使广大读者得到启发,受到教益,感到愉悦,这确非易事。茅盾的小说创作,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特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卓越的艺术概括力。  相似文献   

10.
从周文30年代小说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批左翼"新人"在起点上更为统一的地缘小说创作并没有发展起来,这与茅盾的创作和批评的影响直接相关,更有他们自身的局限,可见胡风30年代对"客观主义"批评的左翼文学发展意义,他们的地缘小说创作更需要通过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文学思潮汹湧而至的现代中国,对我国古代文学素有修养的茅盾,又是在广泛吸收异域的营养中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他的文艺思想经过接受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的筛选和探索过程。在这过程中,泰纳是茅盾早期“最信仰”的艺术理论家,他的“三因素”理论奠定了茅盾文艺思想的基本框架,同时泰纳的社会学美学也对茅盾的小说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不少论者仅以链条式而不是以积淀和渗透的眼光去理解他们间的关系,以为茅盾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后就将泰纳完全抛弃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本文试图揭示泰纳艺术理论和茅盾文艺思想的精神联系,并借以从一个方面考察茅盾小说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为时十余年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践中,一直面临着一个看来似乎荒谬、但又确实困惑不解的问题。这便是:与鲁迅,郁达夫、老舍、巴金等作家的小说相比.茅盾的作品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考察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选择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茅盾,做为中国现代文坛上屈指可数的杰出作家,为什么会出现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去全面分析茅盾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只就其小说创作情与理关系的处理做些尚不成熟的思考,以就教于师长与同行。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14.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反映“全般”的社会生活。他通过“缩影式”的描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熔铸在长短篇小说的艺术建构之中,并且以多种艺术手法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评价。在实现再现社会人生和评价社会的过程中,茅盾极其注意小说本身的文学因素,着意突出它的审美个性。他的小说,精心结构故事,潜心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此外,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艺术手法的多种追求,又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茅盾小说理性意味较重,在这种情形下,细腻而富于感染力的心理描写对其作品的成功实在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茅盾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多交口赞誉,但研究文章却多泛泛而论.论者一般列举出茅盾小说的多种心理描写手法,然后得出茅盾融铸中外古今,博大精深的结论.这种结论大体是不错的,但过于简单、笼统.不同时期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法并不相同.纵向观察茅盾小说,我们发现:随着茅盾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他的心理描写艺术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以《蚀》、《子夜》、《腐蚀》为标志,茅盾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茅盾早期小说创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形态:一,互为对立面的衬托方式,既打通了小说人物思想发展脉络,同时也强化了主题震撼力的效果;二,三角模式,使文本具有了放射性的阐释空间;三,横断面模式,与人物意识流动融为一体,突破生活的时空限制,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茅盾早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昭示着现代中国文学在结构上的开拓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茅盾创作的理性特征,人们谈论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理性的创作?在茅盾创作中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形成这种理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 创作是作家感觉、知觉、灵感、直觉和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意志……全部心理和人格要素参入的整体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感性心态和理性思维交织交融的过程。感性中积淀着理性、理性又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活动。感性和理性越是高度统一,两者结晶的形象就越是鲜明、独特、富于艺术的魅力。这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艺术中完美的形象和典型,“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中外文学史也表明,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和谐地结合”,即两种心态的平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丁尔纲先生的新著《茅盾评传》作了评论。认为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理性思辨色彩 ,主要表现在作者的理论自觉 ,全书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作者以史家的眼光 ,把茅盾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加以考察 ;对茅盾创作的评述是从对茅盾史的研究和拨乱反正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对重要史料进行了辨证 ,对评价茅盾中的不实之词进行了辨析。《茅盾评传》是对茅盾传记研究的新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