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占卜对西夏社会的影响深远,党项人在做事之前都会做一个占卜来卜凶卦吉,乞求得到神灵的指点,星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项民族的政治走向和军事决策。中原占卜学对党项占卜学影响颇深,党项的占卜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此外,虽然俄藏黑水城的占卜文献包含内容少,却是研究占卜学文化的重要资料,其内容全部被翻译成汉文,一些专门术语是西夏人通过对中原八卦的理解进行的解释和翻译,其中"术数"占卜在西夏更是流行了很久,它是把天干地支作为依据;与此同时"术数"还超过了"易经"占卜,它是以八卦为依据的,事实上天干地支和八卦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它们之间互相存在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对当时西夏占卜生活产生了诸多指导。  相似文献   

2.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3.
西夏佛教思想不仅是对中原佛教文化进行引进与创新的结果,同时还是党项民族进行文化改造与创新的成果,这在现存的《解行照心图》及《洪州宗师教仪》等西夏佛教文献中有较突出的表现.西夏佛教界在综合唐代宗密华严思想、菏泽禅法、辽代华严思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北宋及辽朝华严和禅学思想都不尽相同的华严禅思想;西夏佛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文化个性的思想反映,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藏语称西夏为mi-n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1】《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记西夏陵为“木纳西夏祖坟”,“木纳”即“木雅”minyag。【2】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从公元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到1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长达600多年,其间你来我往,水乳交融,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  相似文献   

5.
党项是我国古代一个相当重要的民族。迄今所知,党项的资料最早见于《北史》和《隋书》,最晚见于明代中叶保定的西夏文石经幢。这就证明,党项人的一部分做为民族实体存在到明代中期,有文字记载的党项历史长达一千年以上。尤其是在十一至十三世纪期间,党项人建立了强大的西夏政权,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党项人军事组织的发生、发展,线索明显,又很有特点,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对研究党项人的社会发展史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各民族军事组织发展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对此中外学者尚未作过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按其军事组织发展过程分为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来谈。  相似文献   

6.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地方王朝。党项羌原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羌游牧部落的一支,从唐初开始,党项羌为逃避吐蕃王朝的进逼,在唐朝同意下逐步内迁,最后定居于夏州、银州一带。经过几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北宋初年以银、夏(今陕北榆林、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一带的党项平夏部建立起西夏王朝。和众多的西羌部落一样,党项羌与藏族在血缘、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西夏的党项羌是西羌部落中在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未被统一进去的一部分,也是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藏族和藏文化发展到最北面的一支。  相似文献   

7.
占卜     
《中国民族博览》2015,(3):30-31
占卜,指占筮之法。通常所指占卜,是假藉托宣、前兆、占星术等方法,与一种超越常人所可感知之事物接触而获得所欲预知的事情。藏族的占卜术与施咒术一样,具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西藏的苯教,二是来自内地的周易,三是印度的古老占术。特别是中原内地的占卜术对西藏占卜术的影响很大,也是占卜类匝嘎利主要的表现内容。以九宫八卦与五行相配合,  相似文献   

8.
西夏在学习中原王朝文化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汲取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 结合党项羌民族的实际和特点, 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西夏文化。西夏公文是西夏文化的奇葩, 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文风: 教化实用性增强, 艺术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 如骈体写作、叙议结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情调, 在写作上还增加了描写、对话等手法, 也将民间故事引入公文创作之中, 增强了公文的表现力。本文也对西夏公文载体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说明西夏公文载体以纸质为主, 兼有金属、木质和石刻载体。  相似文献   

9.
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西北吐蕃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与联系。凉州吐蕃抵御党项的武力征服,河湟吐蕃在唃厮啰时期和吐蕃政权分裂后的不同时期,与西夏的关系有所变化。河湟吐蕃与辽、金朝也有政治、经济联系。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西夏、辽、金的关系是吐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0.
在距今7个世纪,先后与宋、辽、金鼎力,统治西北广大地区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曾经组织领导其全境内的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生产斗争和军事斗争,开展同周边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突出了民族特色,培养了质朴、诚恳、忠厚、坦率、慷慨的性格和淳朴的民风,实现了党项、汉、回鹘、契丹、吐蕃等民族在西北地区的联合和局部的统一.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对西夏、对党项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显学.借助古今所编纂的西夏文辞书,从跃然于山崖峭壁的西夏岩画中探讨党项族社会生活的内容.为我们了解一个全盛时期西夏党项族的性格人生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1.
彭向前 《民族研究》2022,(1):126-132+146
西夏文献中所载黄帝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以颜色特征命名的“五色帝”之一,另一种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杰出人物的代表。西夏人为避免混淆,把前者译作“黄色帝”,把后者译作“轩辕皇帝”。对黄帝形象的塑造不仅各民族广泛参与,即便在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也没有停止。辽宋西夏金时期,黄帝作为民族共祖形象继续得到弘扬,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西夏王朝也曾经参与对黄帝形象的塑造,宣称党项拓跋出自鲜卑拓跋,进而认为黄帝是党项人的远祖,党项人是黄帝之孙昌意少子悃的后裔。西夏文献关于黄帝形象的记载,为论证西夏对中国的认同,为黄帝历史形象塑造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王朝。它的统治民族称谓[弭](附录1),西夏时期汉译文为“蕃”,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为党项(tangut)。近些年来对党项人亲属称谓和婚姻的研究也成了西夏学家所关注的一个课题。这一课题对当前西夏学的进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在翻译西夏文文献时,元论是字典、词书,还是典籍、文书,都会遇到亲属称谓。目前  相似文献   

13.
官营茶马贸易之所以在宋代兴起,不仅有其经济原因,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一方面,茶马贸易是由分工而引起的交换,随着中原地区茶叶经济的发展,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嗜茶成风,同时宋王朝又因种种原因,需要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口战马,从而,中原与周边对茶叶、马匹的供需关系,就成为宋代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两宋时期"群雄并立"的政治格局,迫使宋王朝把市马看做是加强军备的"国之要务",宋与辽、金,及一定时期与西夏的敌对关系和宋蕃抵御西夏的共同政治、军事目的促使官营茶马贸易在宋与吐蕃之间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西夏番学不译九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校理西夏人对中原儒家经典的异译,并分析有关史料记载,指出西夏王廷虽然口头上在国内倡导儒学,但并未真正把儒家经典列为番学的必修课程,王廷没有组织过九经的翻译,番学出身的文臣也不研读九经。西夏人对中原儒学没有表现出像对藏传佛教那样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及其强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丝绸之路,是指因丝绸贸易而开辟的中国人民和西方各国人民之间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西夏是以党项羌人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政权。早在公元881年,党项羌人的大首领拓跋思恭即割据夏、绥、银、宥四州,因为出兵助唐镇压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而有功,被唐僖宗赐姓李氏,升任为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至十世纪末期,李继迁坚决抵制宋朝实施的削除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政策,独立自主,公开与宋朝为敌,西夏的地方割据已  相似文献   

16.
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派系原为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及至15世纪初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此后噶当派并入格鲁派。此四大派系一直传承发展至今。藏传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先是从青藏高原北向传入西夏,对西夏文化影响甚大。佛教是当时西夏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西夏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僧人数量很多,据载,仅一次佛事活动即发愿度党项、汉、吐蕃僧人三千。吐蕃僧人很受尊崇,有的被封为“国师”。那一时代,藏传佛教还北传至辽、金,但对内地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7.
大度民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度民寺是西夏京畿的一所皇家寺院 ,今天宁夏银川市郊的高台寺遗址可能和它有关。在西夏仁宗执政的乾年间 ,这所寺院中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兼习 ,党项国师与吐蕃国师并存 ,可以视为 12世纪末期西夏佛教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论吐蕃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和党项是我国境内的两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他们先后建立政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西北地区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吐蕃与党项两族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从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正式交往到西夏后裔南迁,历时达600余年之久,其间你来我往,水乳交融,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唐朝时期,吐蕃奴隶主对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文献中记载的西夏秃发令和对它的种种解释进行了辨证,认为元昊颁布秃发令是为了恢复鲜卑习俗,使境内各民族认同鲜卑党项,为重建党项-鲜卑系统新王朝作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