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话语传播的新型场域和重要阵地。当前,网络信息霸权、多元文化思潮、网络谣言、网络信息安全以及主流媒体跟进不力等挑战和困境,直接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有鉴于此,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及技术、资源和理论优势,在把握规律中不断探寻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路径。一方面,主流网络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进一步打造意识形态话语的民族特质、现代特质、创新特质和人民特质,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作品,并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强化制度建设,通过依法治网、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组建网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共生、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并存、方式的融合性与裂变性同行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主要表现为:异质话语的强势渗透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舆论事件的庞杂叙事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网络乱象的监管缺位分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需要严把价值导向,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思想基础;做强主流舆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宣传版图;推动技术赋能,净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黄梵 《国际公关》2023,(15):80-82
<正>在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调动用户的主动传播实现优化升级。在为中国故事赋能传播动力的多种手段中,社交货币因其与信息分享直接相关而彰显出独特价值。社交货币:赋能互动的新型数字资产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活跃互动的背景下,电子口碑被概念化为人们在社交循环中彼此拥有的社交货币。虽不等同于法定货币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但在互联网“冲浪”的时代,社交货币是用户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没有它便很难融入流行事物的大潮之中。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属于社交媒体经济学中的概念,其核心是分享。社交货币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看来可以用于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较为广泛的影响范围。西方发达国家将电视节目作为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载体向全球传播。这些输出内容,在丰富第三世界国家媒体内容的同时,也将电视节目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参与建构了国际话语体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容,正在被具有去中心化、全民化等特点的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工作和国际话语能力建设。各种各样新兴媒介的出现使相对固化的国际话语结构产生了变化。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了打破旧有秩序和规则,提高国家形象,重新建构开放平等的全球话语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决定着意识形态主导权,影响着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众多话语主体的相继出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信息碎片化、表达泛娱乐化、话语“平权化”、传播方式圈层化等不利影响,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当前,必须把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向谁说”“在哪里说”等问题。应通过打造话语主体、创新话语内容、融合话语媒体、增强话语导向、扩大话语空间等有力措施,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胜任力、说服力、传播力、向心力及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筑牢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安全的影响: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传统文化,成为不健康文化渗透的工具。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取向,增强其文化自觉意识,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场域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夯实高校校园文化安全“防火墙”;争取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网络文化安全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场域已成为高校师生话语交流的重要"场所".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主体多元化、媒介多样化、形态碎微化等新特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挑战,话语生态"把关"难度加大,话语符号面临"弱化"风险.同时,新媒体场域也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广泛凝聚网上网下力量,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有效实现话语转换,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场域更广泛、更接地气、更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全面审视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找到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瓶颈"。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实际,从加强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红色网站的建设、话语形式的创新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效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关键。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受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风险、话语风险及传播实践中知行断裂等现实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发挥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对网络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露与批判、网络技术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传播网络化的深刻影响。应对这些挑战应当在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新网络传播技术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真实感等方面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路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微时代”“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网络化时代”“自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多年来,我们面临史无前例的网络治理难题以及应对相对乏力,致使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确很不稳固,甚至在某些领域或某种程度上存在旁落的危险。为了加强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破除并拒斥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5个认识误区,即“网络价值中立论”“网络自由论”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伪命题论”“附属论”“唯技术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进路,即从理念重构、制度建设、机制构建等3方面切入,推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切实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给社会个体带来了全新的社交体验。在二次脱域中,匿名化的社交场域重构了陌生人社会的内涵和边界,形成了稠密型的新陌生人社会。原子化的个体在幻化的匿名社交过程中摆脱了先赋身份和自致身份的桎梏,以自定义身份为角色互动的前提,建构了一个去习俗型信任和去契约型信任的社交空间。中国本土化的"关系"型社交逻辑也在这一场域失范,在赋权的同时出现了异化。治理这种异化的路径,应该是在承认匿名化社交逻辑的前提下,适度回归到契约型信任。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融媒体平台建设不仅是提升信息传播效能的手段,还应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舆论引导方面,西藏融媒体平台能够丰富政治传播的主客体形式,在网络传播空间中树立起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数字赋能方面,能够以数字民生资讯服务稳抓经济发展落脚点,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还能打造更加多元、更具现场感的传播场景,对民族地区文化进行“复调式”的符号建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地区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起内容、技术、资本的有机循环,能够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从而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传播及文化展演形成互通机制,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基于传播的物质属性、对话属性、共享属性,自媒体平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构建过程中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意义诠释的对话场域、政治影响的放大器和扩音器的重要角色。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通过自媒体传播培养公众政治心理、形塑价值秩序、协调平衡秩序而生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媒介化重构了自媒体平台中的政治话语秩序,使其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逐渐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标、政治愿景与政治期待。自媒体传播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秩序中,通过发挥话语的身份功能、关系功能、观念功能,强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维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稳定、塑造了国家政治安全。自媒体传播由此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政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如何契合网络生态场域下认同机理、传播方式,正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新挑战。要契合网络生态场域的知识性要素、价值要素、实践要素和操作要素,需要话语体系的重构、传播阵地的整合、人才队伍立体化和管理体制的效能提升,这样才能发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新的语境,不断增强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自媒体语境下的传播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的开放性、多元性、流变性、复杂性和分散性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真理性特征、通识性表达、有效性传播等方面下功夫,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力、说服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让自媒体语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创新赋能。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对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报道镜像囊括了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表现于微缩层面的“中国防疫”“中国倡议”“中共党史”“国家形象”等。“恐中”报道的底层逻辑建立在丑化、贬损中国形象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黏附时代议题的新闻炮制、冠以“正名”的意识形态内容嵌套、扩大“恐中”传播的措辞加工、强化“恐中”传播的“媒体联盟”等。审视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镜像表现和内在逻辑,目的在于从聚焦并澄明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具体内容出发,揭破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存续逻辑,“有的放矢”推进内生性新闻报道和充实国际话语传播场域,形成内外双向一体化格局的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建设进路,共促新形势下国际认同建设取得实质化成果。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社交网络作为一种自媒体,一时间成为草根大众发声的渠道和讨论的公共平台。由政府主导传播的价值观,也在社交网络中被传播和解读。本文拟从不同舆论场的角度出发,用词频分析、语义网分析的方法,剖析“中国梦”这一概念在网络语境下被媒体和大众解读的情况,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具有极端重要性,网络意识形态是其重要组成。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的交互性、传播的流变性以及斗争的复杂性等特征。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权易被消解和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建设不足的双重风险。因此,需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资本监管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多维度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还应明确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的思想内核,依托大数据技术,积极开展好共同体的启蒙工作,弥补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建设的不足,增强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信息体量剧增、信息传播交互、传播价值多元、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征.传播主体多元要求改变以往单一主流意识传播格局;信息高速发展要求进行适当的信息疏导及总量管控;信息交互传播要求意识形态阵地应实现对话式宣教;信息价值多元要求进行适当的意识形态合规性监管;传播内容碎片化要求意识形态传播应进行话语转化.当前我国应着重健全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长效机制、完善特别群体信息疏导及总量管控机制、建立意识形态对话式灌输长效实施机制、实施微媒体意识形态风险分级监控制度和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传播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20.
7·23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催生了大量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谣言场域建构的过程,政府、媒体、受众在这一场域中展开话语协商.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既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网络谣言的“介入者”,其介入行为对网络谣言产生了相反的双重作用,这是大众媒介扮演的多重角色导致的结果;网络谣言的受众参与行为包括了传谣和辟谣行为,其共同点在于试图以谣言为话语来解答问题争取权利;政府在事故解决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成了网络谣言爆发的导火索,然而,政府又针对网络谣言给民众进行了“预防接种”,并成功设置了“安全阀”,维护了整体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