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存在性问题即已凸显.通过对30多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存在性问题的类型为接受汉族哲学说、中国哲学融合说或代表说、中国哲学多元一体说三种;根据思考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存在性问题的形式,又归结为四类解决方案,即范武说、阶段说、层次说、广狭义说;在确认中国少数民族哲...  相似文献   

2.
保障农民权益: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当前,必须从权利上认识我国农民问题.当代中国农民权利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是从职业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核心在于土地权利;二是从身份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关键在于平等权利.土地权利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民的其他各项权利都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推导出来,这两个方面的权利可归结为公民权利.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切实贯彻保障农民权益这一重大原则,迫切需要创新保障农民权益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丁冰 《中华魂》2008,(4):42-44
最近,读到一位除了本专业以外、其他无所不谈的人大谈经济学问题的文章,颇感有些奇处,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此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赞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而且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火系",但紧接着又说:"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就是生产力"。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在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吗?此人在如上的同一句话里,虽然承认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是中国自20世纪来社会变革与国家革命的一项基本命题。20世纪初期,在各种试图解决中国问题,救济中国的理论、实践中,梁漱溟独树一帜。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概括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结构背后的"统治力"为早启的"理性"与礼俗秩序;而将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强调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5.
由于几何拓扑网络设计中许多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极小极大问题,而熵函数法正是求解极小极大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数学工具,所以本文试图运用熵函数法求解一些几何拓扑网络设计问题.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均表明了熵函数法求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王若梅 《21世纪》2000,(1):47-49
前一段时间在香港,我碰到了从北京来的两位学者杨乃乔与陈保亚博士。他们二位都曾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来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对香港的文化与学术有着切身的体验。我这次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希望能够通过北京学者的文化视野来透视香港文化,寻找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7.
漫谈《李自成》的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有没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检验作家的社会生活根基和民族文化素养是否厚实的一杆可靠的标尺。从宏观的方面说,它说明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究竟是否成熟;从具体创作说,它决定着作品能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质,能否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但对于这样一个文学上带点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个时期里,我们有些同志却理解得相当表面。他们总喜欢把文学的民族特点,归结为所谓“民族形式”,好象“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  相似文献   

8.
在女性性别形象再现方面各国广告表现出诸多共性.结论:广告性别形象再现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文化,由此很难将其归结为某一文化的问题,并对女性主义广告性别形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西体中用——谭嗣同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认为,谭嗣同的文化观具有鲜明的“西体中用”的理论特征,他的许多论述和观点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因此将谭嗣同的文化观归结为康有为、梁启超的“西学中用”,或为“会通中西”说,都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即外在制度结构层面的理性化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觉化,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理想的缺失与生存意义的危机。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而产生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的回应方式;如果我们确认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建构的现代性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亲切的精神家园,那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如下三大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二是外在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三是现代人心性结构的重建。这三大问题所展开的论域可以说是在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可能形态。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的认识本性、受众心理、交流特征、文字文化的局限性、现代科技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论证了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图像文化转向的必然性,并将图像文化时代到来的第一原因归结为人类爱“看”的认识本能,其他的原因与要素,都是围绕着人类爱“看”的这一认识本性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段凝 《国际公关》2015,(2):44-47
他说,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温暖柔和。走进东四附近的一条胡同,大街上的喧嚣立刻变得宁静。宏盟集团副主席、亚太区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国际公关》记者轻按门铃,应门的是一位老先生。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旁摆放着不少绿植,它们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为反传统,而应归结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所共有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就已经跳出文化问题上欧化与东化之争的圈子,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间的关系,也实际是处理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步入“新时代”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可以归结为:肯定说、选择肯定说和否定说等三种基本看法。本文既不同意否定说,也不简单苟同二种肯定说,而是认为“书画同源”大有深意。不仅指中国书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而且其深处还指二者在创作上存在着为中国文化创造精神所一以贯之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基本建构方式以及对艺术意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谢晋电影及其风格,人们试图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去评说,但最终都归结为一点"说不尽的谢晋".本文仅从谢晋影片的史诗风格入手,以一种皈依文本的视角剖析其潜在的史诗意识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6.
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分析当前学界所关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所谓“中国哲学”只能说是东西文化相遇的一个历史性“错误” ,前辈们苦心经营的“中国哲学”仅属于文化际的比较哲学。学界对“中国有无哲学”这一问题的辨惑工作可以归纳为普遍性证明和特殊性证明两种证明方式。中国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可以归结为中国哲学 (史 )学科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和发展三个层面的问题。未来中国哲学 (史 )学科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对哲学与思想、中学与西学、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等问题的解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层次上的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可归结为模因保留、选择、传播、变异及模因创新复合的结果.应该说,模因作用下的语言变异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张宏杰是在新世纪以来兴起的通俗历史写作大潮中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历史写作介于严肃的史学著作与文化散文之间,既具有通俗历史畅销书的好看、有趣,又有文化散文的抒情笔调及文化关怀。总体来看,注重历史细节的解读、渗透情感的体验叙述、关注文化批判的问题意识是其历史写作的三个面相。  相似文献   

19.
所有和认同相关的事实(fact而不是things)或家族都可以统摄到文化认同的序列。前现代社会,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对其他文化(不是他者文化)的好奇或学习的现象而存在;现代社会,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构成性问题而彰显并泛化;后现代社会,文化认同具象为认同危机并面临艰难抉择。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蜕变为别样的迷茫姿态。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不是是其所是的事实问题,而是一个如其所求和所求即应得的价值问题或伦理问题。区别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文化的伦理本质,文化认同才能从现实的深度迷茫中获得真正的伦理自觉意义上的自性澄明。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是一个学术性、理论性、现实性都很强的问题 ,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赵世林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研究 ,有诸多创见 ,其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态度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