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工”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工却没有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任何时候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呼,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下层地位,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文章首先考察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多方面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的诸多因素,最后提出了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工会、非政府组织等的共同努力。文章通过对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的考察,发现非政府组织主要通过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促进农民工的文化发展与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式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非政府组织不仅可以协助政府解决类似农民工等公共问题,而且也为我国的公共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真实.根据公共议题生命周期理论和有关消息来源的学说,可以看到媒体如何在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的社会结构中建构公共议题:在医疗改革议题的新闻报道中,我国媒体已逐步在传达政府意志之外,增强了公共议题"舆论场"的功能.营造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意见表达通道,成为二者实现互动的主要社会机构.  相似文献   

4.
围绕女性主体性视角,聚焦不同属性媒体建构女性农民工形象的话语实践,探讨了新闻文本呈现女性农民工形象的总体特征和社会逻辑。通过对2000—2019年广东省和江苏省4份代表性报纸女性农民工议题新闻报道(N=2485)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出“主体性缺失”和“结构性弱势”两大特点。从报道数量上看,女性农民工议题的重要性经历了高峰过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动态变化。较之农民工整体,国内主流报纸对女性农民工“低度再现”。从媒体形象上看,尽管女性农民工行为形象的主观能动性有所提升,但“主体性缺失”的受苦受难者和被关爱者仍占比61.09%,价值形象总体上趋于客观平衡。党政机关报和都市报在女性农民工媒体形象和新闻结构框架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彰显着形塑文本的社会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以农民工流入的代表性城市——东莞为主,考察了当地主流媒体的农民工报道,并分析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入的话题;认为政府、政策主导、自上而下是东莞主流媒体的基本叙事逻辑,其中《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中的农民工更多呈现"被代言"的沉默者和"受惠"的弱势者形象;让农民工回归城市主体是大众媒体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群体之间隔阂进而形成互相认同的关键,还原农民工为城市主体应是大众媒体报道的基本逻辑;农民工的媒介近用是赋权的过程,传播赋权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是个人身份与社会角色之间的调适。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社会问题,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三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正是着眼于这一背景.农民流入城市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对农民工城市社会支持系统作了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个群体中,进城农民工的弱势状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因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弱势化的程度上,他们都已经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弱势化的程度如何;造成其弱势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程度和原因,我们对其弱势状况又应做出怎样的判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扫盲运动"为考察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契机.研究在Solow模型中引入私人人力资本和公共人力资本,发现公共人力资本投资能显著提升均衡公共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提高均衡产出;以1982年识字率作为"扫盲运动"的代理变量构建地市级横截面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公共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市场表现两个渠道发挥对公共人力资本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相对贫困、欠发达、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耿敬  姚华 《东方论坛》2007,(3):92-97
作为特指影响乡村农民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乡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今天已显得十分有限.随着与之相关的时空因素在当代呈现出更多的流动性或不确定性等现代性特征,这一概念也增加了某些新的属性特征.跨出传统共同体的农民工,作为当代"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们的生活出现了不同于其祖辈的方式.本文就是通过对他们目前生活方式的考察来分析当代乡土文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自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办以来,都市类报刊在大江南北纷纷崛起,成为中国新时期报业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绚丽风景。但在最初的新闻策划、报道方式、版面突破等创新、创异、创造带来阵阵清风之后,大量"克隆型"报纸、版面甚至稿件的出现,使得都市报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重庆都市报的同质化比之全国有其独有的鲜明特征,背后有其独有的特殊弊端。  相似文献   

12.
《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实现市场分割,在同一城市开展了异质化竞争。从两报有关今年“两会”的报道可见:《华西都市报》比《成都商报》更关注主流资讯;对于同质同源的稿件,两报都能灵活处理标题、版面、图片等以区别于对方报纸;在自主报道中,两报能将报道和各自的受众情况结合起来以避免新闻的同质。但是两报的异质化竞争尚停留在技术性阶段,未形成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属于相对异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开始了近代化转型的过程。近代岭南报刊对19世纪中叶的广州城市与社会生活进行了多方位报道,城市发展与畸形消费在报道中得到集中展现,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社会矛盾与城市管理问题,以及日益加剧的中西交流与文化融合的难题,也得到中英文报刊的重视,并由此形塑了19世纪中叶广州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报纸。它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它的诞生,改善了我国的报业结构、加速了我国报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在市场化运作中,都市报注重读者需求与办报质量,广开发行渠道,培育了读者市场,开拓了广告市场,完善了发行市场。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国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作为报纸媒体,特别是党报,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等方面,对《贵州日报》近三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党报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特殊的功能定位、读者定位,但是在当前激烈的报业竞争和改革潮流中,部分党报与晚报、都市报走势趋同,导致党报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提出在面对市场浪潮谋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党报必须做到"四个不能用",坚持"三个有利于",用"三满意"来检测党报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地市级党报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此,在分析国内外传媒业激烈竞争形势的基础上,揭示了新形势为地市级党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根据地市级党报的特有优势提出了走差别化竞争路子,以张扬个性来拓展生存空间和采取增加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提高服务性、加强深度报道、搞好舆论监督等措施来提高引力与张力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报刊资料是近代报刊业逐步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近代报刊史分为7个阶段:1815-1872年,1872-1915年,1915-1927年,1927-1949年,1949-1976年,1976-1995年,1995年至今;应该加强对近代以来的重点报刊的研究,对报纸的学术版以及学术刊物的研究,对报纸的生活版、娱乐版以及时尚类、休闲类、通俗类杂志的研究,对政府内部报刊、企事业报刊的研究,对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小报”或“文革小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刊资料具有记录内容的全面性、资料存量的丰富性以及新闻性、文献性等特点。利用报刊资料应该注意7个问题:对报刊史、过期报刊的收藏状况和检索方法应有一定了解;注意核实报刊上面发表的文献资料;对报刊上的新闻资料,注意遵循新闻学的某些规律来看待它的真实性;注意核实报刊发表的新闻资料,以免采用失实的新闻报道;在评估史料价值的时候,适当注意新闻的倾向性因素;注意字号、化名、笔名、网名的使用问题;注意互联网和网络资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都市报民生新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如简单的材料堆砌、过度的渲染炒作、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应在追求个性特色、发挥引导功能、调控负面报道等方面下工夫,为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20.
农民的异质性与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的异质性角度出发,以是否占有土地资源及从事农业生产为标准,可以把农民分为纯农户、失地农民、农民工、城中村农民、农村妇女等五个分层。要切实有效解决农民问题,应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既要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也需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民各分层面临的问题。整体农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而各分层农民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又面临不同的权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