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英语处所主语小句是指其主语具有标示状态或活动的地点这样的处所语义角色的小句。从及物性结构来看,英语处所主语小句包括环境关系过程小句和心理过程小句两类。它们均属于概念语法隐喻小句。前者的形成机制包括过程转换、成分功能转换和成分结构形式转换。后者的形成机制不仅包括上述三种转换,而且要有拟人化机制的参与。在处所主语小句的形成机制中,过程的转换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处所主语小句的过程类型,决定着成分功能的转换。成分功能的转换又决定着成分结构的形式转换。而拟人化的发生则要取决于某一过程是否被转换为心理过程。从主位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英语处所主语小句的主位在性质上不同于对应的一致式小句的主位。处所主语小句的主位,由于其固有的空间处所义,可以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但不是述位所关涉的对象,而是述位所述状态或活动得以展开的空间处所。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小句是动态的语法单位,英语小句是静态的语法单位.这种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构成形式上的不同.汉语小句的构成形式除了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或短语外,必须有显示其动态性的语调.英语小句则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搞清楚汉语小句和英语小句在性质和形式上舷的不同,为更深入地研究二者的异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句"是晚清学者严复于1904年著《英文汉诂》所创造,指该书概括英文合沓句、包孕句为繁句中的clause;历史上各书引用,均是指复句中的子句/分句。汉语语法结构无单复句,取消复句代之以并列结构;建立"新小句"代替"原小句"。并列结构句的静态构成成分是短语加短语,动态使用单位是(新)小句加(新)小句。"新小句"在并列结构句中,是其中一个小的动态单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讨论小句结构成分与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确定问题,并以被动结构作为例子,所探讨的问题是:语法结构层面的介词短语是否可以是语义层面的参与者的体现。本文的讨论表明,在确定语义层面的参与者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表达参与者角色意义的充当介词的补足成分,而不是整个介词短语;因此,介词短语是不适合充当参与者角色的。本文的讨论还涉及到被动结构中的“by-短语”是状语还是补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探讨动词have与be在小句中所充当的功能.通过对have与be的分析,认为: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认为在小句中限定词充当限定成分,但have与be是用法比较复杂的两个词,它们不仅具有限定词的功能,而且具有动词的功能,因此在分析时应区别对待,把只有一个have或be的某种形式的动词词组分析为限定成分与述语的融合更易操作,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句子是运用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组成的。句子既可组织也可以划分,划分句子成分的目的,是在于分析句子的组织规律,提高用词或短语造句的能力,更好地运用句子表达人们的思想,为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对怎样划分句子成分众说纷纭,有的专家认为划分句子成分必须划到最小的造句单位词;有的认为划分句子成分不必划到词;我认为句子划分舍去附加成分后,留下的主要成分必须保持原句的本义,如果留下的主要成分之义与原句义相悖,就必须保留句中的某些附加成分,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划分到词或划分到短语,应应具体的句子而异,不能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系统功能理论框架下,从语篇功能角度,具体描述了汉语非限定小句的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目的在于对这类汉语小句的语篇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研究表明,在主位结构层面,汉语非限定小句可以在限定小句中充当句项主位,多重主位中的部分成分,简单主位中的部分成分和述位中的部分成分,而其本身在实际的语篇分析中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主述位结构分析;在信息结构层面,它既可表达已知信息,也可表达新信息,做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8.
“小句”的说法,始见于刘复(1920)的《中国文法通论》。也有称之为“主谓词组”、“主谓短语”、“子句”、“句子形式”的,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小句(引进作者原文时例外)。汉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形相当复杂。其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即小句作动词的宾语),有些动词则不能带小句宾语。目前,人们对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研究情况究竟怎样,本文作一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词作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以名词性偏正短语为"连"字成分的"连"字句的焦点,发现焦点有时是这个短语的修饰语,有时是中心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焦点的构成情况,将焦点分为语素焦点、词焦点、短语焦点和小句焦点,认为"连"标记的是词焦点和语素焦点。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成分上看,<庄子>形容词连谓句有四种类型,即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其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分别是:1.S+(Adv+)PA(+O)+"而"/"以"+(Adv+)PA(+O)(+C),2.S(+Adv)+PA(+O)+("而")+(Adv+)PV(+O/+C),3.S+(Adv+)PV(+O/C)+("而"/"而后"/"以")(Adv+)PA(+O/C)4、(S大)(+Aav)+S小+(+Adv)PA/PV.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对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范围上作了限定;卞之琳的“译”继承了“直译”和“意译”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定位,但破除了“直译”、“意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译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スル作为连体修饰语使用时,与单纯作为动词使用时存在着差异。日语“スル+名词”在日汉互译方面:译为汉语时,多为“的+名词”的形式———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的+名词、名词+的+名词,以及不加“的”的形式———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和意译的形式;连体修饰语中时体的变化,主要受定语从句的谓语和其后被修饰语的性质的制约。“スル+名词”的“时”的功能退化,而“体”的意义增强。日语表达也相应地模糊,但汉语表达却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直译作为中国翻译界一个特有的名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涵义进行深究。中国人所说的直译和西方人所谓的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一回事,把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无异于以辞害意,既不利于对直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有人将其等同于字字对译而彻底加以否定;有人将其奉为至高的原则,并与意译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应与意译交相为用,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汉语中叠音词汉译英的方法作了探讨,认为单音词(或字)重迭后,词性词义发生变化的叠音词,宜采用意 译方法;对重迭后,产生附加意义的叠音词,在直译时应充分注意体现其附加意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英语中对译词 语的词义、音律特点,力求译文高雅、优美。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科技翻译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语用失误。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包括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有因单词字面意思引起的误译,违反汉语词语搭配、句法结构的表达习惯引起的误译,套用英语语篇结构引起的误译;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有译文中的文化缺省造成的语用失误,汉英文化、价值观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规避科技英语翻译中语用失误的方略可以有直译、意译、增译、省译、加注等。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是对“信、达、雅”“形似、神似”“直译、意译”的继承和扬弃,在过去50余年内一直为国内学者们研究。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以“信”“似”“译”翻译三原则研究和卞译莎剧(主要是卞译《哈姆雷特》)研究为特色;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阶段,以拓展第一阶段研究内容为特点;21世纪以来的研究为国内卞氏译论研究的第三阶段,最具新意的是卞之琳中文诗歌的英文自译研究和卞之琳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关联-顺应理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替代的翻译策略,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使译文尽量趋同于原文,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提出句子深层结构意义分析有助于英语语篇理解及英汉翻译.理解层面不同,翻译效果各异.优秀的译文能使语篇中词、句的本位意义(即深层意义)和文化意义(即语境意义)实现统一和契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言语幽默概论及其延伸理论的视角,通过建立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方式,对赵树理的中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及其英译本(戴乃迭1953)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旨在探究该文本中包含修辞手段的幽默在翻译时如何进行转换以及采用何种翻译策略,验证言语幽默概论之延伸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该文本中包含修辞手段的幽默在翻译时采用了同类转换、零类转换及异类转换这3种模式,且呈现出同类转换>零类转换>异类转换的趋势,其翻译策略共有直译、意译、省译、换译4种,不同翻译策略直接影响译文文本中幽默语段所具备的参数,决定译语语段的幽默效果。因此,汉语文本中言语幽默的效果能否成功传达到译文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这也说明言语幽默概论之延伸理论对汉语言语幽默文本的英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