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藏区高度自治"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所言"中间道路"的核心内容,它的思想来源是在民族主义古典理论影响下产生的"民族统合主义"和在帝国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民族自治"两种论说.达赖集团以这两种论说为基调论述和设定所谓"西藏问题",试图以想象的"大藏区"为版图建立一个"国中之国",以"高度自治"对抗中央政府权威,以"藏人治藏"排斥其他共居民族群体的公民权利,这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非理性行为,有违现代国家主权统一建设和公民社会公民权利平等建设的基本原则.受这两个原则支配,国际社会目前对少数民族集体政治权利保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普遍否定各自为政的民族自治,而以保证各民族共同治理为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2.
刑法学界对"座谈会纪要"是否属于司法解释表现形式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主要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认识观点.由于两高解释性文件未有"座谈会纪要"形式,以及"座谈会纪要"不公开发布等原因,座谈会纪要"不应属于司法解释表现形式,但"座谈会纪要"可归入"规范性文件"范畴.  相似文献   

3.
说"及其"     
"及其"是古汉语里经常连用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凝固说法.它与古代汉语里的"有所"无所"等的说法有类似之处."及其"中的"及",是一个文言连词,其语法作用与连词"和"相同;与"其"连用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属于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结构."其"则是古代汉语里沿用下来的起指代作用的文言代词,它的词汇意义相当于名词加结构助词"之",其语法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连词"及"与代词"其"连用时,它连接的一般是并列的两项,且两项之间结构上是加合关系,意义上则是从属关系,即后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中某个限制成分.  相似文献   

4.
自我利益追求的"致恶"与"致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究竟是导致恶还是导致善?对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究竟应该遏止还是放任?"致恶论"与"致善论"均有偏颇之处,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可能"致恶",也可能"致善".对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不能"堵",也不能"放",而应采取"疏导"之法.  相似文献   

5.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基督教哲学、维柯、康德、黑格尔都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恶"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承认"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历史发展的其他动力,特别是不能否认与"恶"相对立的"善"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恶金"辨正     
《国语.齐语》中与"美金"相对的"恶金",今多认为指铁。这是脱离文本、不解词义又违背冶金史、农具史的误说。从文本词义看,几个"金"同义,皆指铜;从冶金史、农具史看,当时人工铁和铁农具稀少,不可能是"恶金"。铜与其他金属一样,冶炼质量有优劣,"恶金"就是指质差的铜。  相似文献   

7.
以"文学思潮"为主体来看取其与"创作思潮"、"创作风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属于"隶属关系"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现象"的结构功能与结构形态方面的问题."文学思潮"与"创作思潮"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范畴、属性、体认方式等方面."文学思潮"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差异,只有在把创作思潮加以"类型化"之后,并借助于"现象"中介才可以辨析清楚.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不同社会时代,根植于不同民族土壤的野猫子与嘉尔曼两个艺术形象好似东、西方文坛上一对精神姐妹.本文比较分析了她们性格中"恶"的相似性与"美"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两位作家在创作题材相似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大理周城的白族村民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态度,即"惠及凶神恶煞",本文提供了"善请火神"、"敬拜罗刹"、"供养蟒蛇"三个田野调查材料.这种民间智慧是一种高明的"驭恶"与"用恶"之道,它的别出心裁的分类逻辑、达成和谐的良好路径、包容"他者"的文化态度皆给予我们当下文化建构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戊戌前后至清末十年,在"商战"、"学战"思潮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数种由各地商务局主办的"商务报",大力倡导振兴工商业,刊登清政府商业政策、消息和各种论说,译介国外商业章程、商业教育制度和商学书籍,在商业学校普遍出现以前,承担起传播国外现代"商学"思想和知识的重任,影响深远.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详细梳理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原于道”与“文源于经”的观念是“龙学”研究中颇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但从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透视这一观念,则可见这一“复杂”观念,其实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是刘勰以自身当下的玄学视域置入过去的经学视域的结果:“经”的本源地位的确立是过去对现在的“效果”,而刘勰确立“经”的终极依据为形上之“道”,这又是现在对过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13.
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居住着一群摩梭人,成年女性居住在“花楼”,有相对的自由,而来自家庭“衣杜”的力量则控制和维护着家庭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推进党内民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作重要论述和具体规定,当前特别需要注意坚持四个结合,形成全方位推进党内民主的合力。一是坚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柏结合,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二是坚持党内领导机关民主与基层民主相结合,以基层民主带动党内民主;三是坚持制约权力与保障权利相结合,充分保障党员与党组织权利;四是坚持推进民主与加强监督相结合,营造党内民主的长效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崇高”与“雄浑”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西文学和文论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论的有关可选概念与西方传统的“崇高”范畴相比较的适切性问题,并强调“雄浑”在中国文论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作者也借此提示这种比较的意义:它作为更大范围的比较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文化总体语境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推优"是共青团组织完成其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推优"打分制是通过对团员学生建档建卡的方式具体展开"推优"工作."推优"打分制的优势是:公开、透明,学生随时都可查询自己或他人的得分,有利于互相监督和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有利于建立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问题 ,不失为一种有效至少是可行的办法 ,这与化验报告作为医生诊断疾病的参考或依据同属一理。举两个例子。例子一 :据笔者研究 ,《红楼梦》前 80回的语言有不少江淮方言 (下江官话 )的成份 (见《〈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 ,载《红楼梦学刊》1 984年第 2辑 ) ,表明曹雪芹谙熟扬州、南京方言 ;而红学界对雍正六年 ( 1 72 8年 )曹家举家北返时曹雪芹的年龄有两种说法 ,一为 5岁 ,一为1 3岁 ,对《红楼梦》中方言的研究则支持后一说法。———如果孩提时代就离开一个地方 ,该地方言的影响就不可能有那么大了。又 ,后 40回和前80回运用方言情…  相似文献   

19.
亚伯拉罕·林肯,这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平民总统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废除了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消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他领导美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世人还应该知道他著名的只有10句话、271个词仅持续了不到3分钟的《葛底斯堡演讲》及其背景和影响。这一演讲被认为是英语演讲中的最高典范,这篇文稿的遣词和民主思想还极大地影响了法国宪法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产生、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的考察,认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而其恶性发展膨胀则与李立三本人的错误思想认识有关,其最终的被遏止则又主要归功于共产国际,但同时共产国际对李立三"左"倾错误的纠正又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