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直觉在传统认识论中被视为向理性认识提供材料而低理性一等的认识方式。诗学中的艺术直觉也多被视为与理性对立的情感认识方式。在理性主义神学思想的指导下,马利坦"诗性直觉"改造了传统的审美直觉观,发现了艺术直觉中潜在的理智认识性特点。基于理智性认识特点,诗性直觉所把握的是一种形式的情感。在呈现人们幽深无意识深处对实在的意向性情感时,诗性直觉还展现出趋向灵魂之"神"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3.
<正> 黑格尔是西方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在黑格尔的《美学》巨著中,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其中有关美的本质、艺术本质、艺术典型的本质和人物性格理论、艺术悲剧理论等,论述颇为全面、见解十分精辟。本文拟就黑格尔的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作一探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有过许多学派和观点。经验派美学看重个别感性现象而忽视普遍理念。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从数的规律和物体的形式看问题。康德也认为,“美本来只涉及形式”。理性派美学则从逻辑和概念分析出发,看重普遍理念而忽视个别感性形象。例如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休谟的“美在主观”。此外,还有心理学美学和实验派美学,例如菲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的学说。这些美  相似文献   

4.
音乐审美过程主要是一个感知、体验过程而不是理性思辨过程。在音乐美学研究中不应强调简单、抽象的知识灌输和再现性内容的阐释,而应该认识音乐体验的重要性,强调在体验中建立音乐欣赏能力。康德论述审美判断的三个特质有助于我们认识音乐审美体验的特性,它们是:个人在主观中完成、纯粹性和普遍性。孟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感受音乐美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性。从马克思的艺术活动为对象生产主体、音乐感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等学说,我们得到启示:应注重在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建构、发展人的主体性,而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能力、感知能力,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生命本体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在于通过客全对象的感性形象来显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唯有直觉体验才能不从任何功利目的出发,直接把握到生命本体,发现或认识美。他认为美感的本质在于轻松、敏捷、连续性的自由意志。在冲破黑格尔理性主义美学的统治方面,柏格森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包装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它就象绘画、戏剧、音乐那样复杂,要求达到直觉审美与意蕴审美的一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庞大的设计美学中有重要地位的包装装满设计美学,正以其“实用美”的磁石引力,对整个审美场产生“向心”的作用。美不能离开美感。人生产了艺术,同样艺术也造就了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创造厂听觉艺术,反之,听觉艺术也创造厂“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当美构成超形式与人的身心发生同构感应时,社会性也蕴藏其中。一、传统文化对装精设计美学的影响1.人性化。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是…  相似文献   

8.
文艺审美活动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1.直觉的审美活动本质地受到审美者的理性制约;2.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升华并唤起人的生命意识,纯粹的审美必然取消审美的愉悦性;3.审美趣味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辩证统一的,差异性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同一性是审美社会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角度出发 ,分析思想观念对美学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影响 ,提出了美学应该在遵循思想决定行为法则的基础上 ,认识和把握审美过程 ;思想性体现美学意义上的理性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认为社会主体的美的升华与思想性的现实体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打破了学界一般把朱光潜对克罗齐和尼采美学的整合看作是一种简单地“凑合” ,而认为在克罗齐理性美学和尼采非理性美学之间有若干“中介”环节 ,叔本华美学便是这种“中介”。朱光潜通过对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的经验化诠释 ,得出“形象的直觉” ,这既和尼采的“从形象中得到解救” ,又和克罗齐“美即直觉”贯通起来。同时指出 ,朱光潜心目中的叔本华和尼采在人生观上是有本质差别的 ,叔本华是悲观的 ,尼采则是化凄苦为快乐。后者才是朱光潜的早期艺术人生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人居美学"这个概念在美学研究上一直没有完整定义,恐怕是因为在人们的思维中,"人居"从来是一个强调实用功能的概念,居所的空间大小、住宅的舒适度以及建筑的材质优劣等等都与美学这样形而上的问题扯不上太多关系。但我们不妨浏览一下美学发展的历史,从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到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朗费德的审美心理学到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和经验,直至迪基审美结构研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美学研究已经慢慢从纯粹的"艺术哲学"中脱身而出,转而面向与人们生活更加密切而广泛联系的各种生活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苏珊·朗格在研究艺术哲学性美学原理时,会将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合成一个艺术哲学体系,并特别强调"生活的艺术体现"。既然"美学"是关于"美"的研究,而"美"又存在于生活的各处,那么"居住"这样一个占据我们生活重要分量  相似文献   

12.
<正>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囤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直接渊源;有的则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不过是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远不及康德的美学,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是康德——席勒——马克思。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症结之一,还源于对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不一。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如何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美学的重心从对美的本质的形而上思考,转向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十九世纪研究心理物理学的美学家费希纳所预言的“从下而上”,已为现代美学史所验证。黑格尔的形而上体系被人们视为神话。对艺术的研究成为现代美学的重要课题。在这种美学潮流中,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卢善庆主编的《门类艺术探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适时问世。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古典美学建构了表现论美学的体系框架。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力”的分析,揭示了对象与心灵、形式与表现的对立联系;费希特、谢林则以“理智的直观”来限制理性的作用,让“自我”设定主观与客观世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虽与康德等人有别,但他仍认为艺术是对“绝对精神”的感性观照形式,最终还是要以心灵的表现为其旨归。此后,在以叔本华、狄尔泰、弗洛依德和柏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理性哲学的深刻影响下,表现论美学进一步走向了反理性的纯主观内向的轨道。克罗齐把艺术审美归结为一种心灵的直觉表现活动,科林伍德也论证了艺术与表现、想象的内在联系,最后完成了表现论美学体系的建构,使其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15.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美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关于雕刻美学所占的比重虽不算大,但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雕刻这种艺术符合黑格尔的美的定义。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大部分是从对雕刻艺术的研究得出来的。大家知道,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出来的。理念属于内容方面,感性显现属于形式方面。理想的艺术,应当是理念的精神内容和感性的显现形式二者达到高度的统一。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只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而与象征型艺术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是建筑,与古典型艺术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是雕刻,与浪漫型艺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功利性问题辨析审美的非功利性,是西方古典美学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原则。我国当代美学工作者一方面接受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又对它加以限定,普遍地持有“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善”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为了协调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或日超功利性)的关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美是以功利为基础而又超越了功利的”,所谓以功利为基础,就是说,美不是为了满足狭隘的自私自利的需要,而是要“同社会存在发展的整体利益相一致”。①与此类似的其他观点,或者是把审美需  相似文献   

18.
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艺术与美学合流,把艺术的本质看作美的,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本文从艺术出发,论述了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是人创造本性的表现,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时间中的存在性决定的,艺术本质上是生命中的幻想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审美具有超感性和即感性的两重性,前者是本质的属性,后者是非本质的属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世俗美学体现了审美的即感性,是审美与感性的融合,在升华感性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审美。超越性美学既超越感性,也超越理性,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从而体现了审美的本质。同时,审美的两重性也产生了文艺的雅俗之别,两者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应充分尊重两者的自身规律,不可过分干预。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美与艺术的消亡论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深远,在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上,是海德格尔最为自觉也最为深刻地回应和挑战了黑格尔的这一判词.通过确立新的真理观、艺术观,海德格尔试图重新建立美与艺术和真理的必然性关联,从而在黑格尔失败的地方施展对美与艺术的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