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介绍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出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深入具体的考察和阐释:1.它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2.它突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3.它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4.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发展问题,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写进基本路线中,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论断。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新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6.
申永华 《南都学坛》2009,29(5):100-103
构建和谐社会,寻求社会结合的最佳方式,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因而也是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矛盾即和谐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发展模式、政策上保证以人为本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必须把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法治化,运用法律制度手段构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变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党的执政方略以及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手段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涵.深化了机关干部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用这些最新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机关干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巨大历史价值最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地挖掘和显现。邓小平同志通过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价值的客观认识,逐步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观。其社会主义实践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又把这一理论充分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全面思考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他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卓越的理论创新。学习和把握他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深入领会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试着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三维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既坚持又发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论述,在发展地位、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速度等方面,实现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新社会主义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解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当代新社会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价值取向,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吸纳全球发展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如何发展、靠谁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根本问题,创新了关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发展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中国化传统,借鉴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且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态度。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目标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一致 ,互为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必由之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贯穿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断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内在统一性。如何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实现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理论和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厚内涵,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实质是实现共建共享的公平正义社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属性的本质要求。坚持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地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共同富裕,使十三五规划顺利完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区域和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共享发展基础,丰富和繁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