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与绵阳29杂交,再以绵阳29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并结合人工选择,构建了小麦三雌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绵阳29以及小麦三雌蕊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小穗数、穗长、穆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除小穗数和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6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近等基因系在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这5个农艺性状明显高于轮回亲本,而千粒重明显低于轮回亲本.由此可见Pisl基因有增加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的效应,有降低千粒重的副效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 4个不育系和 5个恢复系所配 2 0个组合 10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不育系、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比较 ,表明籼型新不育系红矮A在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结实率等性状上的配合力明显高于珍汕 97A ,其它性状与珍汕 97A具有相似的配合力。绵恢 2 0 0 9穗着粒、穗实粒、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配合力明显高于明恢 63,结实率和全生育期与明恢 63具有相似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参试杂交水稻10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不育系、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估算及配合力总效应值比较,分析了新恢复系绵恢501、绵恢502与明恢63的异同,结果表明,三个恢复系虽然在多数性状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但由于它们各自在产量三要素:穗、粒、重上的性状互补,反应在单株粒重上,三者之间差异甚小,结实率、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三个恢复系非常按近,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恢复力和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7个大穗大粒小麦品种(系)的田间小区控制性试验,分析了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大穗大粒型品种的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大穗大粒品种的个体和群体产量,宜走提高穗粒数的路子。在保持一定的粒重水平的基础上,选育多小穗品种,采用适宜大穗大粒品种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以增加每穗小穗数,特别是增加结实小穗数,减少退化小穗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3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参数及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均较低,直接选择效果较差。通过各独立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效果亦不理想。将各性状分别与单株产量建立指数方程进行综合选择,则以穗粒数、剑叶面积、单株穗数为好,相对效率分别为112.47%、107.92%、103.20%。在所有三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中,凡包含了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的指数方程,其遗传进度最大,相对效率最高。由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生物产量、剑叶面积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y=0.2127x_1+0.1932x_2+3.8454x-3-0.3406x_4+0.0598x_7,相对效率达173.13%,超过了大部分由6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的遗传进度。在育种工作中,对这些性状综合筛选,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6.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对粳高粱不育系Tx623A、营4党、232EA和糯高粱恢复系4R、21R、35K、40R、58R进行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不育系间株高、穗长、生育日数、千粒重、穗粒数的配合力差异不显著;恢复系间所有性状的配合力差异显著;组合间特殊配合力除穗粒重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筛选出了粳不育系Tx623A和糯恢复系35K。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粒叶比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系数,其中颖花叶比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控制,而实粒叶比、粒重叶比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三性状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颖花叶比与单株颖花数、实粒叶比和粒重叶比与单株实粒、结实率及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实粒叶比和粒重叶比可能由同一基因系统控制。1103s、培矮64s和J413是改良实粒叶比和粒重叶比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8.
通过7×5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几个新恢复系、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10个观察性状的一段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总配合力效应和小区产量的遗传效应。大多数性状的一段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具有更大的相对重要性,结实率主要受特殊配合力控制。总配合力效应与性状平均值至高度正相关。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基因分散,遗传效应中以加性效应最大,显性效应次之,上位性和胞质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2个税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在5个播期条件下的播始天数、株高、单株草重、谷草比、单株有效稳、每穗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粒重等10个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结实率及谷草比与单株粒重的相关系数(正相关)较大,而且这2个险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也较大,说明现阶段提高结实率及谷草比是选育强优势税型两系杂交稻的主攻方向。对提高结实率的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和 1个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品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产量性状调查 ,结果表明 :有 2个三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等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有 1个三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每果粒数和单株粒重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 ;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因子分析法,把70个四川绿豆地方品种的13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成受7个独立公因子制约的7个性状群。这7个公因子是;f_1,荚粒数因子,它是由单株英数和单株粒数构成的;f_2,粒重因子,由百粒重、英长和英宽构成;f_3,节、枝数因子,由主茎节数,单株分枝数构成;f_4、f_5和f_6均由一个性状组成,分别称之为单荚粒数因子、株高因子和生育期因子;f_7,产量因子,由单株粒重,播种至开花日数和小区产量构成。受同一因子制约的所有性状称为因子群,文中建议在育种过程中按因子群进行性状选择。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种性状,确定数目较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的一种有用方法,文中介绍了因子分析法的统计学原理和具体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2.
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 3组共 99个玉米品种在绵阳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和品种评价 ,结果表明部分品种表现出较强的光敏感性 ,多数品种表现晚熟 ,植株和穗位均偏高 ,产量低 ,不易在生产上直接应用。但引进品种表现出一些特殊的优良性状 ,在育种上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近10年的小麦区试资料,从粒重的角度将四川麦区小麦品种分为“大粒型”(千粒重50g左右)、“中间型”(千粒重45g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和“粒数型”(千粒重40g左右,稳粒数50粒以上)三类,通过相关及因子分析表明:我省推广小麦品种大多属“中间型”,该类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商品性都较优良;“粒数型”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在三类品种中最好但粒重较小,商品性欠佳;而“大粒型”品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差,不利高产稳产。四川小麦育种宜采用“中间型”或“粒数型”路线,特别是产量水平要有所突破,更须走“粒数型”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我所利用SC2 0 53在杂种小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认为 :①多数小麦品种在剂量为 0 .6kg/hm2 ,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至药隔期喷施 ,杀雄率能达 95%以上。药隔期为喷施临界期。品种、喷药剂量与喷药时期存在互作。②气候条件的改变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进程的影响有差异。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应对此加强研究 ,以利于花期调节。③在配制组合时 ,应特别注意抗性材料的选用。④超标优势明显的化杀杂种小麦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穗部性状上 ,尤其是穗粒数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宁南旱作农区进行谷子微集水种植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垄沟带型对土壤有效蓄水量、不同生育阶段生长量积累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微集水种植蓄水作用效果明显,以垄沟比60∶60带型效果最好。7—9月份雨季蓄墒期不同微集水带型的土壤蓄墒效率为40.4—62.9%,蓄墒效率较露地平播(CK)提高51%以上。谷子垄沟集水种植主要经济指标均较露地平播(CK)高,平均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分别比露地种植(CK)区增加了3.94—5.42cm、9.8—16.8个和5.2g—5.25g。  相似文献   

16.
以汕优63和D优10号两个杂交组合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观察了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对少穴栽培杂交中稻栽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0叶期栽插和每公顷本田植75.0千穴至150.0千穴的少穴栽培条件下,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最高苗数均同移栽时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在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为8~23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在单株茎蘖数为8~15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三类型四品种大麦出苗至伸长,伸长至单棱,单梭至二棱,二棱至三联,三联至小花,小花至雌雄蕊,雌雄蕊至药隔,药隔至孕穗,孕穗至抽穗,抽穗至成熟10个生产阶段的天数与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小穗数等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主要表现在单株粒重与抽穗前的某一发育阶段天数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