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沙田宗族聚落--番禺沙湾古镇宗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沙湾镇区内延续下来并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存.基于其在整个珠三角的典型性和保存的相对完整性,提出了整体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的发现是北首岭遗址发掘最大的收获.对其进行的讨论和研究持续至今.通过对北首岭早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和属性进行梳理,与周边地区前仰韶文化遗存对比分析,能认识前仰韶文化的发展脉络.将北首岭早期遗存与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存进行对比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起源.北首岭早期遗存属于前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3.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北方的一种重要文化遗存,其中药王庙类型的城址尤其引人注目。药王庙类型城址及其聚落群,反映了城乡对立的形成和早期国家机器的运转,标志着公元前1600年左右燕北地区已处于早期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4.
德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在永乐时就是全国最大的三十三个商业城市之一,与当时的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齐名。由运河漕运与交通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及变迁。德州由军事化防御城市向商贸型城市的转变,也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卫所、仓储、税关等国家政治性机构的设立,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就已表现的十分突出,自然地理环境及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聚落规模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同程度地体现于现存古代文化遗存之中。通过对皖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数量与规模等因素的演变情况的分析研究,推断出史前时期是皖北地区现代地表水系、气候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成期。这一时期气候由温暖逐渐向干凉转变,带来地表水资源的收缩及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从而影响了该地区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的城市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从文献可知者有江州、垫江、平都、阆中、枳5座都城.巴国城市分布于河流沿岸,选建在临近河流的平坝地带;巴国城市未建有土质城垣;巴国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商贸功能也有一定的发展.巴国城市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既与巴人历史时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巴族民族文化的尚武精神和建筑传统具有充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余飞  宫希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124-126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一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址基本没有独立存在的,均是叠压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上,采集到明确周代文化标本的遗址有五河县小张庄遗址、台子山遗址、刘李村遗址、固镇县沱河1号遗址等4处;战国一汉代遗存有聚落遗址、建筑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葬等,已调查发现大粱庄汉墓群、刘余村汉墓、固镇县孙庄1号墓群等124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沱河沿岸的台地或高地上,沱河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鄂东地区出土的有完整发展序列的春秋中晚期楚器的型式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出土器物的比较,认为鄂东地区沿麻城、黄冈一线在春秋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典型楚文化特征一致,即该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的坤舆。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可以看出,鄂东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东部边境,是楚国与其东邻诸国争战的前沿;目前发现的鄂东地区麻城、黄冈一线的春秋中晚期遗存与楚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9.
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形式。所研究的堡寨聚落就是这诸多形式中,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堡寨型聚落。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地区,在君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的君统聚落。而地处东南沿海的闽赣客家,虽同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例举并分析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典型建筑形态、四合院布局形式、北部及西部边疆等地区的民居形式,提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即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筑艺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四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1.
堡寨聚落作为我国古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地区作为分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地区堡寨设防聚落的整体环境与发生机制展开背景分析。进而借助地图、方志等文献资料,通对实物遗存、地名称谓等相关信息的统计,从总体上考察本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各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依托,选取典型堡寨聚落实例加以陈示,从而充实深化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是我国史前文化研究中一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探索,这次发掘,揭开了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地区及整个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篇章。一、兴隆洼遗址发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贡献兴隆洼遗址的发掘,是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探索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以及建立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我国探索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最初是从1960年代在中原地区寻找仰韶文化的前身开始的。在这之前,1934年在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这时期的陶片,量较少。徐旭生撰文认为它们是比仰韶文化早的真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徐旭生的这一初步的认识在当时的学术界没有引起重视,主要原因是当时学术界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在这方面。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在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西乡李家村等遗址发现了年代早于仰韶文化、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遗存。但大家对其认识较为模糊。1964年,夏鼐提出了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问题,认为这些遗址下层的出土物的年代较仰韶文化早,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是探...  相似文献   

14.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城市交易功能广域化、国际化的集中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密不可分。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与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具备了发展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条件。通过对北京经济与商贸发展在国内及国际上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可知,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同时北京的经济总量、商业资源供给、地区影响力方面在国内具有优势;在国际城市比较中,北京既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经济总量与人均量、商业特色、服务业水平等方面。基于比较分析,北京向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迈进过程中,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体系结构,提升档次,强化特色,优化政策,从而实现同世界的接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系但总体特征不同。因此应将下王岗仰韶时期遗存性质定位为仰韶时期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望京楼城址是夏代东方的方国都城遗存。由于城址的年代与夏代昆吾存在的时代接近,城址所处位置与夏代中晚期昆吾的地望相符合,文化遗存又与昆吾文化面貌一致,故其应为夏代中晚期的昆吾之居。  相似文献   

18.
前仰韶文化─—老官台类型文化,根据周围同类遗址地层的特征,特别是根据周原地区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分布来看,庙底沟类型叠压在半坡类型之上。根据本地区原始文化共存的地层特点来看,庙底沟一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即客省庄类型)的先后叠压的地层关系没有问题。同时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直接叠压层位亦已取得了有力“地层证据”;紧接于客省庄二期文化之后而相继叠压的先周和西周文化地层关系亦无疑。  相似文献   

19.
民族聚落的形成,与民族群体中的人伦血缘宗族凝聚、地缘机制分布以及经济文化的板块结构等因素相关联。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者分别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民族聚落在其形成后,发挥着稳定社会生活模式的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羌族,包括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姜姓氏族起源于西北,族源上与三苗无关;而三苗迁往西北的一支后世称为犬戎、允姓之戎、猃狁、阴戎,即后世的氐族,其文化遗存是寺洼文化.陇县发现的齐家文化中晚期的川口河类型遗存,是姜姓四岳氏族的文化遗存,从而把宝鸡市与炎帝的关系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四岳氏族的后裔姜氏之戎商代早期才能兴起于宝鸡市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