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义"、"礼"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殷周"义"的内涵做了充实和发扬,贯通了"义"与"仁"、"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联系,"义"从属于"仁",是"仁"在作用层面上的体现;"义"是"礼"的目的和内容,"礼"是"义"的工具和形式,"义"落实凸现到现实操作层面就是"礼".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德性思想。其中包括"道"、"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德性价值目标,"为仁之本"的德性价值取向;培养教育主体的德性忧患意识,"思齐"与"自省"的德性自觉,坚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学、善学、乐学、无自欺之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持之以恒的德性精神;进而使得教育主体一是具有知、仁、勇的三大德性,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德者之德性境界,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教)者之崇高德性境界,三是知命、知礼、知言,具有乐水、乐山,动静相宜的情怀,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仁者之德性境界。  相似文献   

3.
“克己复礼为仁”内含儒家思想系统的基本范畴,是掌握孔子思想的关键。后世尤其是现当代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且争论不断。“克己”涵盖修身、“约己”等含义,“礼”可诠释为周礼、节文乃至人性修养,“仁”可诠释为人际关系乃至内在德性、实践理性。“礼”“仁”之间至少有仁先礼后、礼先仁后、仁礼统一、仁礼分疏等不同关系。“克己复礼为仁”研究属政治学、社会学抑或伦理学,争议明显,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也存在治学方法旨趣上的差异,作为内证文本的《论语》《左传》也有优劣之别。未来研究中,我们应从诠释个案出发,立足多维视域,予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熹认为通过"理一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熹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5.
人际责任感是个体意识到自身对他人及关系的责任,愿意为了他人的福祉付诸言行并承担后果的态度。改革开放后国人的自我焦点逐渐转向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加强人际责任感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与应用价值。《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人际责任感的性质与内容﹕以"爱人"为原则、忠恕之道为践行方式的"仁"奠定了"他者为先"的人际责任感基调;"智"乃以"仁"为指导的全局性认知体系,它影响人际责任感的境界高低与表现方式;"义礼信"各自反映出人际责任感的一些特殊意涵。对当代国人来说,人际责任感可能是一种跨情境的人格特征,其核心是"克己为他"的儒家价值取向,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培养这种品质。  相似文献   

6.
华夏古典政制是德性政制,即道德与政制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体现在周礼体系中。但到春秋时期,"位""德"分离,"德"失去了自身的根据,于是必须为"德"另寻根据。孔子将周礼之义概括为"敬",以敬区分礼仪与礼义,并在礼上加"仁",以"爱人"为"仁"。孔子既以仁德基于内在心性,于是相对于"位""德"合一来说,孔子的"位""德"仍然是分离的。孟子于礼下加让,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孟子区分了现实世界中实有之位与依据每一人之德行所应有之位,前者孟子称之为"人爵",后者称之为"天爵"。理想的秩序是"人爵"应以"天爵"为依据。由此,孟子重新恢复了"位""德"合一,只是将原来的以"位"定"德"颠倒为以"德"定"位",从而将王朝政典建基于人心。孟子由此推导出新型的"德""位"合一的政治原则——仁政。汉代察举制即是本于孟子之学以"德"定"位"的政治制度,由此奠定了华夏二千年德性政制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礼"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核心范畴。儒家的教育理论是完全依靠"礼"如何与其他范畴互相关联而形成发展的。尤其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所提出的"仁"、"人性"和"文"等范畴对体现出"礼"的教育内涵是不可缺少的。"仁"只有通过"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性"也依靠"礼"的内化过程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礼"是文明化了的传统中分化、发展下来的一切标准,"礼教"是以"博文"与"约礼"为主要内容而培养君子的先秦儒家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9.
在陈白沙的心学体系中,实指仁、善作为一种客观实体而存在,表现为道体与心体两种存在实体。陈白沙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达致至仁、至善的修养境界,从而实现了心体与道体的贯通。虚是一种"无欲"的德性境界,致虚是陈白沙心学基本的工夫论,"闲邪存诚"与"勿助"是陈白沙心学致虚工夫的基本路径。陈白沙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作为立德的根基,在致虚工夫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即"惟仁与物同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一体是陈白沙心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仁",但他依据孔子以"仁"释"礼"的思路,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2.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礼与道、体与用的最高德性,甚至还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绝对性、必然性与命令性的人性情感,因此而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群体特征与社会性要求。但仁又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性境界,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具有强烈终极感与归宿感的宗教体验。一人之仁难以达到,"天下归仁"局面的实现更显得渺茫。仁只不过是儒家所大力倡导与鼓呼的乌托邦,它在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它也正因此而成为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韩非汲取道家的道德学说,以"道"率"德",把"道"作为"德"之形上本体和终极依据。把道、德、仁、义、礼五者视为因依相生的关系,通过"德""礼"结合,进而将礼与法结合,认为法的产生是道不断向德、仁、义、礼依次递生的必然结果。韩非同时又将道与理相结合,视"理"为事物的特性与发展变化规律,将其扩展到政治领域则为治国之理,治国就是要"缘道理以从事",于是,韩非又从道、理、法的相生相依的关系中诠释了法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范“仁” ,并以“复礼”作为其政治纲领 ,不合时宜 ;其二 ,孔子迂阔、直傲、不苟且的性情虽然难能可贵 ,但却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狷者、狂者 ,而不适合从政 ,他既不愿降志辱身以求进取 ,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实乃必然之事。  相似文献   

17.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本文认为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系中,"仁"、"礼"及"中庸"是其思想精髓,其中,"仁"是思想基础,"礼"是手段,"中庸"则是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追求"和"的境界。返本方可开新,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引出活水,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保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在儒家的视界中,礼限定着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性质;礼为人之本质,同时又是一种道德修养途径;通过礼,人们寻得内心的“仁”;礼还是一种制度,规范家庭和社会关系;它在价值层面是先王之道、诸侯治国之道,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儒家经典《中庸》中论"诚"为"天之道,人之道"。"诚"也用"信"表现出来,历史上依"诚"成功者,非"诚"败亡者屡见不鲜。从"诚"与仁、义、礼、智、信等品德的关系来看,"诚"应为一切道德的根基。时至今日,诚信仍是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处世待人的基本方式,从政治国的重要法则。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活动市场化的今天,更加需要"诚信"。应加强法制和教育,唤回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