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于成 《东方论坛》2020,(2):68-77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代表媒介生态学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命题,突出了技术的能动性/结构作用,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硬性决定论、软性决定论、控制论和技术现象学。以直面技术本身的现象学,来处理人与媒介的关系问题之技术现象学取径,是一种值得媒介研究者关注的视角。媒介研究需要把媒介本身拉回到媒介研究的中心焦点,以媒介形式、历史性、文化嵌入以及具身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撬开“媒介黑盒子”。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媒介正在举办越来越多针对女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和媒介展示的女性形象(影视作品、广告)的诉求构成了今天的中国"女人味"神话.用福轲关于人的构成模式的理论分析这个神话的制造过程,我们看到媒介在普遍的生物学、经济学和语言学三个方面深化"女人"的知识,又在媒介的市场营销策略中把女性的特质变成可以消费的观念和物品."女人味"神话是在接受刺激-生理刺激、产生欲望-经济刺激、表达自己-话语刺激的循环过程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海德格尔后期对技术的论述一直被学界作为经典来引用。麦克卢汉曾多次谈论和解读海德格尔,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认识媒介与技术的本质。从格式塔心理学借来“形象”和“背景”两个概念,麦克卢汉将它们分别对应于其媒介理论中的“视觉空间”和“听觉空间”,他强调,视觉的功能乃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形象”。海德格尔将“现代技术”的本质作为“构架”,所谓“构架”即是“解蔽”,而“解蔽”无非是说有某物展露其自身。在展露这一意义上,麦克卢汉认为,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无论作为“构架”抑或“解蔽”,其本质都是“形象”或“形象化”。以此认识为基础,麦克卢汉和海德格尔分别展开了他们对于媒介和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分析和论衡。  相似文献   

4.
媒介:讯息还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何谓马克思"高级的哲学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普通的哲学直观"、"费尔巴哈的二重性直观"以及潜在的黑格尔式的概念思辨从而正面提出的哲学直观方法.其实质是立足于实践观及唯物史观对人之本质及其丰富性的直观,是对科学、技术及工商业等现代性及人的本质性要素的感性确认.高级的哲学直观其重心不只是"看",而是要求"做"和"行",要求提升并转化为对象性和社会化的洞察、批判和行动.现代现象学静态和超验的"本质直观"有益于开放和理解"高级的哲学直观",但在马克思哲学视野内这并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用现代现象学还不能很好地解释马克思所谓"高级的哲学直观".  相似文献   

6.
麦克卢汉的媒介定义包括人体和人脑的一切延伸.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体,不可分割.它们是新媒介提升和强化人的官能,新媒介使用或取代旧媒介,媒介能推陈出新,媒介能够逆转.人类历史上爆发过3次伟大的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他暗示了第四次媒介革命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是媒介分析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指出电子媒介是通过改变社会的情境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比如外在体现为男女性别的融合、成人与儿童的模糊以及政治人物的祛魅等方面.本文还针对其理论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9.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2.
"先天论"是存在论之现象学的方法论。海德格尔首先批判了传统认识论路径对于"先天"的主体化理解,进而借助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范畴直观理论窥见到了"本真的存在问题"(真理),最终以自己"存在论差异"的思想深化了作为"先天"的存在问题,建立起了"先天"、"存在"和"时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媒介生态学”是麦克卢汉对北美传播研究界的馈赠;尼尔·波兹曼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并予以体制化,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媒介生态学”博士项目(1970年),一个与多伦多学派交相辉映的纽约学派得以诞生和成长。根据北美媒介生态学会创始会长兰斯·斯特拉特教授的界定,“媒介生态学”本质上就是“后工业”( the postindustrial )和“后现代”( the postmodern)。对他而言,“后工业”乃“后现代”之不同称谓,或对“后现代”更具体之描述。麦克卢汉的后现代本色日渐为学界所认识,他将“机械化”与“自动化”、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相对置,前者是“现代性”,后者则是“后现代性”。在情感上或在私人生活中麦克卢汉可能留恋于“现代性”,但其理论立场绝对是偏向“后现代”一边的。美学上,我们可以将麦克卢汉视作“审美现代派”,然由于这种“审美现代派”被放置在电子媒介的“听觉空间”,麦克卢汉的美学大概也就没有那么“现代”了,因而与其称之为“审美现代派”,毋宁谓之为“审美后现代派”来得更准确一些。美学曾经是现代的,是“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如在鲍姆加登那儿,但在麦克卢汉这里,它则是后现代的,是“反美学”的,犹如海德格尔在解读梵高《农鞋》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反美学”。笔者曾在麦克卢汉的私人藏书中见到了他阅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的眉批和上面写满了其札记的小纸条。当然,麦克卢汉不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才形成自己的“反美学”的,其所选择的电子媒介路径早已预定了这一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14.
麦克卢汉是上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被誉为电子时代的"先知"。1964年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提出的诸多概念引起了爆炸式效应,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热媒介"等。"内爆"是麦克卢汉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自己所审视的新的媒介时代对人的生存境遇所产生影响的描述。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在其媒介分析理论中借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这一概念,但是两位思想家对这一概念在社会影响上的研究指向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恶搞"文化的流行,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大众媒介的发展为"恶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市场需求,但同时媒介市场化也为"恶搞"文化的未来抹上了一层阴影.文章主要从媒介文化的角度研究"恶搞"文化繁荣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一种可资传播学借鉴的哲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在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统治传播学研究的背景下,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一直是两大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而在方法论上独立于这两大传统方法之外的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方法,虽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但却始终未能在传播学研究中获得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对现象学方法加以介绍并阐明其"本质直观"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认为现象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的超越,尤其有助于解决后二者无法妥善处理的"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因此理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被借鉴到传播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9.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它曾被誉为媒介研究的"哥白尼革命",即扭转了以往媒介研究偏重于媒介内容的局面,将注意力引向传播媒介本身。在报纸、广播、电视占据主导位置的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讯息"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贬斥为"技术决定论"。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和社会构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媒介即讯息"作为媒介研究技术取向的开创性理论,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内涵外延的廓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在"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再开辟出"第三种可能性"的想法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与他对于其"现象学"观念的思虑纠缠在一起--比如根据他晚年的追溯,科学经验与逻辑之间的中介地带就曾被他描述为"现象学".就坚持那些构成物理世界的先验法则在被给予范围内的可直观性而言,维氏的"现象学"其实是与胡塞尔的"现象学"颇有可沟通之处的--尽管他在维也纳学圈中的那些学友们更愿意将他视为一面反胡塞尔的旗帜.但他最后却发现,在"直观"这个狭隘的领域内去全面落实为构建整个物理世界所需的先验框架,未免显得过于贪心.这种发现最终导致了"直观"的地位在维氏后期哲学中的相对下降,以及他对于那种奠基于"直观"的"第三种可能性"的全面否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