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将凤纹图像划分为四个时期的形象演绎阶段,以形式结构反应历史风貌;由于历史文化也影响着形态的更新,本文又从文化的的视角进行分析,以便具体而详尽地分析和阐述凤纹图像的视觉演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图像(主要包括图片和视频)的视觉媒介彰显其独特的传播价值,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图像时代”与“图像转向”暗示着图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潜在聚能与张力.在跨文化传播视觉媒介转向的当代语境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视觉表征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并努力在价值提炼、编码方式、表征实现等方面寻求从粗放形态走向精致化视觉设计的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视觉隐喻是诸种感官隐喻里最重要、使用最多的隐喻形式,它在西方思想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c)传统确立。随着后现代思想对感性和身体的重新发现,视觉隐喻不仅获得新的理论内涵,更泛化到日常生活领域,与当代视觉文化结合,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视觉隐喻从两方面决定当前视觉图像的性质和特征。视觉文化是视觉隐喻在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现实表现形态,视觉隐喻在西方思想中地位和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当代图像形象和视觉文化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4.
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将产生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更是推动了一种图像文化的传播。高度视觉化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当下走红于现实与网络之中的——"萌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图像传播为主的文化。为了探析这种网络中的图像文化,通过对网络中出现有关"萌"文化现象的文本分析,在图像传播伦理影响下,分析这种文化的传播特点,思考这种图像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传统以来的单纯纸质文字文化形态相对的,由视觉(包括听觉)因素和视觉形态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狭义是指,以电影、电视(包括摄影、绘画等)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和视觉产品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论资源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文艺学乃至传播学等多种领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理解和重视。成为当今时代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化典籍的存在方式(包括传播、改编、接受)在当今图像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视觉文化和图像媒介的影响,而研究者也应该在图像传播的规定语境中探讨古典文化的传承。当前相关研究或偏重于对本土现象的描述,或单纯借鉴西方理论而忽略了中国小说以汉字为载体、以汉文化为母语文化的独特性。只有结合中西理论与实践,概括图像传播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传承所面对的文献(原著)、文本(图像作品)、文化(大众、媒体和专家)多层面各种关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才能有助于总结中国小说图像化的规律和所应遵循的原则。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了中国小说特有的生存形态和编码方式,试图对其在图像时代的表达空间和趋向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西方出版物中关于“中国景观”的插图,实质上就是透过“西洋镜”发现中国的自然史图像记录,其借用“他者”的眼光来反观中国景观的自然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由此“图像史·景观史·艺术史”藉由“绘画/制图术”这类视觉工具而得以联结。可以说,彼时的欧洲人应都相信这些图像所承载的神秘异域的镜像与想像就是“真的”。这些插图极大地唤起了西方对中国、对东方文化的本能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亦具有萨义德意义上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对中国“描绘与想象”的文化表征。而且,这些插图以“另一种目光”为已流逝的中国景观保留了珍贵的记忆痕迹,亦可为当下批判性景观设计传承提供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问题成为人文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探寻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再现及图像权力的基础上,着重从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来讨论文学的未来。图像与文字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文共生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时代文学虽然受到了挑战,但图像的多元阐释性以及图像与文字在文字文本中的融合又给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视觉文化形态及其取向具有复杂和多层面的公共精神性质的艺术特征,新的媒介艺术渗入了虚拟现实和心灵的想象,营造了具有陌生或亲历感的多维意象,广泛运用于艺术形态的影像视觉的演绎中。作为精神上的文化观念和作为形象性的审美文化,皆在一种新的审美认知中生成为视觉文化,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视觉文化形态,其影像视觉在混合建构中的弥散,使得新的媒介艺术转向与经典艺术的包容共生,实现着视觉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摄影不仅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视觉艺术,而且还是一种负有传播现代文明重任的视觉文化;摄影促使了文化传播的主流由文本方式向图像方式的转换。本文约略论述了摄影的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一些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2.
广告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象征文化形式 ,其创造模式和所提倡的消费观念都透露着象征性的符号运作。特别是在当今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社会现实中 ,广告画面和文字的象征意味更浓烈 ,并大有超越象征本身的趋势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广告文化的符号性操作泛滥 ,象征性能指日渐游离 ,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性和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拒绝阅读的文本——对现代视觉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化艺术形态正经历着全面视觉化的转变。由于文化艺术文本的作用、价值的实现必须在人类的阅读观照行为中展开实现,所以,从人类阅读行为的角度审视现代视觉文化艺术的特征和实质,可以更加直接地把握视觉文化艺术对现代社会及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由此我们发现,基于视觉文本的阅读,不仅阅读方式迥异于传统阅读,而且消解了传统阅读行为的阅读动机、阅读性质、阅读效应、阅读价值。所以,从传统阅读行为的坐标体系看,现代视觉文化艺术严重遏制了传统阅读行为的多向度展开,是一种拒绝用传统方式阅读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着力于巴蜀文化的显性(物质)层面,筛选出最能代表其特征的文化元素,分析其文化含义,抽绎其典型视觉符号,进而确定其形态、色彩、材质和风格等方面的特征,构建巴蜀文化元素的视觉传达符号系统,为当下四川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校校报文化版面主要以文艺副刊形式出现,其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琐碎,往往成为新闻版面的补充甚至附庸.为加强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创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级报刊《光明日报》主要文化版面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相关文章数、配图数、栏目数均大幅度增长,选题策划紧扣国家文化政策,稿件类型灵活多样,注重深度报道和发表评论性文章.由此可见,要开拓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新天地,就不仅要重视高校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要加强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选题策划,加大文化版面的配图数、栏目数,精心打造高校校报的视觉文化,同时加强校报文化版面编辑队伍和评论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7.
乡土美术的价值意义不仅是民俗学上的,也不仅是视觉形态上的,它还在于隐含其间的非物质性创造原理、文化属性辩识和现代审美的取用.文化遗产价值存在不能替代现代性文化发展方式的进步意义,实现现代多向性文化发展方式,就需要认清我们自身文化传承方式的单向性本质,这才有可能借用现代性文化发展方式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现代审美和国际语境下实现全球传播和覆盖.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文化崇尚视觉效果,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当代媒体中。公众对恐怖暴力活动的体察与认识完全依赖于影像,思维能力严重衰退。然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影像已经走到与现实无关的地步,人们将如何走近现实呢?这不能不引起公众的深思。  相似文献   

19.
岩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古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其中有些岩画图形可能与古文字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大麦地岩画约有近万个图形,其中约有1500个图形符号,我们从中找出了一批与古文字有关的图形进行研究,以引起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也应当从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加以把握。在视觉文化大规模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象征化或感性化,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有效传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也应当坚持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去推进和评价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