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科层式管理理论来审视我国的学校教育,可以发现,我国的学校管理也主要是科层式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层级化、官僚化、数量化、制度化、专门化.无论在组织层面上还是在社会层面上,科层式管理都是形式理性的典型代表.对学校而言,面对稳定的、可预测的、相对单一的环境,科层制是较好的管理形式.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组织环境的变化,学校所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必须不断地对学校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流域性洪水灾害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现行的防汛组织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洪灾应急管理的要求,符合我国洪灾应急管理现实需求的管理体制只能是将科层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由此,提出"科层-合作"制的洪灾应急管理思想,并结合CMSS模式,构建"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框架,分析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淮河流域为例,构建"科层-合作"制的淮河流域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与现行的淮河流域科层制防汛结构体系对比,得出前者更适应洪灾应急环境变化,从而使洪灾应急更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科层与网络的融合——社区组织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研究总是希望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模式,但笔者的研究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只有理论的意义,而不具有实践的意义.由于社会事务等方面的连贯性,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是模糊的.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这种模糊的边界更为宽大,这就形成了当代社区组织的基本特点,即既具有科层制的特性,又具有社会组织所内含的网络的特性,是科层与网络性的融合.随着社区组织的发展,越接近社会与国家边界的社区组织科层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相似文献   

4.
运动式治理逐渐成为社会转型中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分析范式,转型中国秩序重建中的运动式治理的制度环境与实践机制体现为压力型体制下的层级协同机制、锦标赛体制下的政治动员机制、科层官僚制下的行政吸纳机制。社会转型语境中运动式治理困境体现为“运动式”治理与“科层制”实践的“内卷化”困境、运动式治理行动中的“政策变通”与“共谋行为”以及运动式治理中基于“治理政绩”取向的“治理剧场化”与“剧场政治”困境。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变迁的中国经验逻辑及其现代转型体现了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运动式治理到科层运作的双轨协同、多元主体共治下的参与式治理以及行动者互动场域中的基层网络治理转向。  相似文献   

5.
在科层管理体制下,分割的行政区域管辖和部门管理体制容易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陷入“碎片化”困境,从而偏离流域整体性治理和公共治理要求。为此,需要推动治理模式从科层管理向流域共同体治理转变,使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基于伙伴信任关系与共同利益形成参与、合作、共同担责的流域社会集合体。从法制层面看,为实现流域共同体治理目标,应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推动《长江法》立法进程,构建权义明确、多元融合的共同体治理主体制度,形成中央引导、流域管理机构协调、地方参与的磋商合作制度,构建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制度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流域共同体治理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村支两委“一肩挑”是一项旨在增强党在乡村场域内治理权威性与合法性的制度安排,并表现为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这既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的必要性考量,也为基层治理的党政统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制度试验。通过对科层制与复合科层式的治理模式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复合科层式治理兼具政治与行政融合、权力结构糅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嵌以及行动主体角色均衡等多维复合与叠加优势。复合科层式治理理念在村支两委“一肩挑”层面形塑了“党政融合”的复合型治理结构、“双向赋权”的复合型权力结构、“融法于情”的复合型制度结构以及“三重代理”的复合型角色结构等多维度的乡村治理效能。在复合科层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以党建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其注入了精神内核与价值动力,因而担任两委“一肩挑”角色的村庄组织更需要注重群众路线的实现以及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全过程民主。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的确具有科层制的某些特征和因素,因而科层制是我国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学术治理模式。但是科层制与大学的组织特性并不完全相容,在实践运行过程中造成一系列的功能障碍,突出表现在专业权威与科层权威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科层制功能障碍的关键举措是建立专业化与科层化水平都很高的理想的大学结构,使集权化力量和专业化力量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8.
科层制理论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他对科层组织形式和发展的精辟分析,使科层制理论成为西方颇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之一。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理性化的标志,韦伯对科层制推崇备至,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最高效、最合理的管理形式,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同时,韦伯也洞察到了科层制的弊端。客观、全面地了解科层制的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及它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把握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对于分析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加快民主化进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权力问题始终是科层组织的核心问题.在对科层组织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之后,以科层制正式权力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科层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科层制理性化的实现机制和过度理性化的弊病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我国科层制现状进行了本土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T县与河南C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为例,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基层实践中,因责任推卸、僵化服从和模糊治理等科层制体制惰性,导致了政策“变通”、政策“悬浮”和“边缘人”谋利等问题,自下而上倒逼着地方政府进行扶贫体制机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与社会压力,通过运动式治理的方式,整合体制力量与社会力量,再造了精准扶贫的组织结构和识别流程等,有效地在反倒逼中实现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和扶贫政策的纠偏。精准扶贫由“非精准化”向“精准化”的变迁过程,根本上反映了转型期国家治理中存在自上而下体制认证的不足和自下而上社会认证的缺陷,需要整合体制与社会力量,建立体制——社会交叉认证模式,以提升国家认证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的精准化。国家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体制与社会力量在国家认证能力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从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利的视角探索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