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效不显著,主要问题在于“大众化”偏离了大众的实践,成了单一的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源自于对大众实践的反思,因而是面向实践的精神提炼,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理论特质为它回过来指导大众实践提供了基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帮助大众澄清生活的意义,获得理性思维的能力,使大众认清自己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性与目的性,从而在社会活动中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讲理性.同时,大众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因而决定了大众化的途径的多样性,这要求我们走出书斋,贴近人民生活,积极探索新的大众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以"思想宣传范式"、"政治动员范式"、"社会创新范式"为主要范式,以"政治革命话语"、"经济建设话语"、"和谐社会话语"为凸显表征的话语体系,以"民族复兴"、"与时俱进"、"利益诉求"、"还原生活"等为基本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社会变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做文章, 而应该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去探究它何以能够大众化的根据和道理。 大众化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 这可以从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内容和功能上得到印证。 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本质, 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严重挑战。然而,大众 文化的盛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零和博弈,二者可以良性互动,和谐共赢。以马克思主义 引领大众文化价值观,借助大众文化场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路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关注大众现实问题,转换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话语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从话语体系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创新性地转换为“中国梦”,不仅符合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国梦”还赋予了共同理想更丰富的内涵,其典范性必定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走向深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凭添更多光彩。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我党在理论上更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党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开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由精英走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抓民主、重民生的原则;确立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构建通俗的话语体系和全民教育体系、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文...  相似文献   

11.
方言情结与普通话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情结阻碍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方言情结具有向心力、外张力及由此带来的顽固性.方言情结是普通话普及的主要阻碍因素,从发展趋势看,方言总要慢慢萎缩,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变动就是由激进趋于保守,"国学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但在"国学热"中,有一些问题必须得以澄清,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国学热"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国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学与"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澄清,就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就此作了深入的论述.要想搞好"三个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叙述了我国计算机普及的 3次高潮 ,分析了 2 1世纪计算机普及的形势 ;指出了互联网在新世纪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阐述了学生在新世纪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迫切性及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除了马克思主义自身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开放的体系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之外,还应从大众日常生活领域着手,观照现实,关注民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在大众的共同参与下,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30年代两次论争的梳理、比较和分析,试图说明,面对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他们都从时代的精神症结"文艺与大众"入手,反思五四新文化.由于动机与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讨论实质.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在近几年渐见繁荣之势。为了促进科技传播研究在国内更好地发展,文章讨论了已得到一定发展的“普及范式”和正在发展中的“创新范式”,认为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推进“创新范式”的科技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五个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1):5-9,16
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被理论界再次推动为理论热点的时候,诸多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也成为了反思的对象。在当今中国,“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求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个“共识”。若要真正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必须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存在的“五个伪命题”: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降低学术性;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做“静态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民族学、音乐学、乐器学的视角,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笙制及其音乐文化意义,论述笙在改革发展中的民族文化价值.并根据笙的传统形状形制、管簧音数、音域、音列、音位排列及和音运用等,研究设计出一种普及型规范化二十四簧义管笙,以就笙的普及与规范化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民间文化社团的“主义大众化”潮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同的民间文化社团出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作为此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在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包括杂志、报纸、宣讲、传单等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