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科学地阐明总资本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不仅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且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调节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对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进行深入地再学习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学最先是在资本主义部分的“资本积累”章讲到再生产。但该章是研究生产过程,再生产在那里只是作为研究资本积累的背景来观察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是资本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又从流通过程回到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章就是专门研究再生产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的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两种涵义的流通:一种是商品的卖和买的运动,一种是资本不断通过三个连续阶段的循环运动。所以,再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流通:既包含第一涵义的流通,也包含第二涵义的流通。研究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阐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批判斯密和李嘉图等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家的再生产理论,同时吸收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家魁奈的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成分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完成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題进行了最出色的阐述,提出了精辟高深的理论,作出了不朽的科学贡献。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同各种敌对派,特别是在同俄国的自由主义民粹派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积累的实现要求相应的物质条件。列宁在概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时指出:“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和新颖的。”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物质条件和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论述,揭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性。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在具体层次上考察现实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以马克思在抽象层次上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资本积累学说为核心的传统资本积累理论,在解释现实资本积累状况时略显不足。因而,只有在马克思有关资本积累思想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资本积累来源渠道,才能使传统的资本积累理论更加丰富、完善。文中的资本积累除了马克思所界定的特定涵义外,均与“储蓄”、“投资”有相同的意义,即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这一余额从资本来源的角度看是储蓄,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又称为资本积累。假定货币形态的积累转到要素形态的积累能够顺利完成,则资本积累过程就是投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其中《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对于我国有计划地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将再生产分为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在扩大再生产中又区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对这些再生产进行分析中,除了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规律外,还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的共同的规律。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因此,这些再生产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它仍然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创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体系时,首先是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的。在他看来,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既是分析的起点,也是分析的难点。如果把简单再生产解剖清楚了,扩大再生产问题也就容易理解了。可是,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框架已经确立,我们今天在具体讲授或运用这一理论时,迂到问题更多的却在于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一个,还是两个?两个前提条件的公式表述是一个系列,还是两个系列?与两个系列的前提条件公式相对应的实现(平衡)条件的公式又各是什么?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当前在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众说纷纭,在理论界也莫衷一是。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温马克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时,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对该领域的经典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总结梳理现有文献中呈现出的异质性特征,着重分析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冲击在各国人力资本积累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机制,国际贸易会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分布,人力资本也会反作用于贸易的要素含量与进出口决策; 国际贸易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异化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不仅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还会通过影响劳动需求弹性、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技能劳动力移民等途径间接影响人力资本; 由于资本和技能的互补性,资本品进口会通过提升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运营体系的分析研究,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资本周转理论和不变资本节约的总结,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运营的思想和方法,并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对我国当前资本运营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范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范畴的理论虽然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研究对象,但其科学内涵和一般属性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应当在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内在价值和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总体和各部门出口增长的影响。文章对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与要素积累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中国和美国相关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要素的积累能够促进不同服务部门的出口增长,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对服务贸易总体及现代服务部门的出口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研究还证实了我国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来自于劳动力优势。上述分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规律和经验,即加快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对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特别是现代服务部门的出口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会产生积极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在明清时 期,粮食贸易是晋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途径。当时的粮食贸易有地方贸易、官商贸易、军 需贸易、贩运贸易、加工贸易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粮食贸易对晋商的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历 史作用。备荒、牟利是当时推动晋商从事粮食贸易的基本动因,粮食贸易在晋商资本积累过程中 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理解中,企业诸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按各自实际贡献分享收益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即建立区别于单一公有制的、基于绝大多数人的个人所有制以代替少数人所有的物质资本侵占人力资本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科学界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贡献率一直以来都是难以圆满解决的问题。可建立一种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企业追加物质资本收益率报价竞争机制,以规避人力资本的外在测评困难、监督成本高等难题,逐步降低直至消除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侵占,辅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协整分析、基于ECM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人力资本、专业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基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都是服务贸易出口的长期格兰杰原因,并得出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基本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从当前我国失业人口的现状、原因和作用来看 ,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因此深入探讨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并把它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及分析探询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高社会资本存量的企业与低社会资本存量的企业相比,似乎更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认为进行一定的社会资本积累投资是企业人力资本扩大、整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