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陆羽《茶经》详细论述了种茶、制茶、品茶、饮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关于茶道和荆楚茶叶生产以另文讨论,本文仅就《茶经》与方志所载荆楚饮茶文化作些探讨。 一 中华民族素以炎黄子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炎帝即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在湖北随州市有烈、厉二山,其上有神农洞、神农井、炎帝庙、炎帝神农氏碑等古迹。炎帝部落在荆楚大地蕃衍生息,由于瘟疫流行,炎帝神农氏带领部落迁徙到鄂西北原始森林即神农架,采药治病。汉《神农本草经》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典籍、文献的梳理及其所载历点的推算,同时结合出土文物考察(即“三证合一”法),对中华人文始祖太暤伏羲、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的故里、生卒年代及其主要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订和论述,再论太暤伏羲距今七八千年,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距今六七千年,并提出了伏羲孕于西洞庭之滨、诞于洪江高庙,炎帝诞于会同连山,黄帝诞于岳阳君山(寿丘),他们一生的活动和创业均在荆楚黔中等新观点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打开顾恺之的《论画》,我们注意到,他在人物画的批评中,常用“骨法”冠首总评。如评《周本纪》“有骨法”,《伏羲神农》“有奇骨”,《汉本纪》“有天骨”,《孙武》“骨趣甚奇”,《列士》“有骨俱”。对这里的“骨”、“骨法”,历来评论有各种说法,有的认为是指人体的骨骼结构,有的认为是指用笔的风格问题。这是拘泥于字面的理解,或是用后代转化了的意义去解释它,把问题简单化了。按词义理解,“骨”、“骨法”,亦即骨相,的确是指骨骼面貌。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这“骨法”里面,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  相似文献   

5.
《桓潭新论》曰:“昔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这是见于文献的我国最早的用丝记载。最早言及琴、弦产地的是《禹贡》。即徐州贡的“峄阳孤桐”和青州贡的“(今西)丝”。《史记·夏本纪》释:“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即邹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多梧桐。”集解引孔安国:“(今西)桑蚕丝中琴瑟弦。”神农氏以鲁地为活动中心,《帝王世纪》云,“神农氏”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后又“营都于鲁曲阜。”可见,神农氏的五弦琴当是取邹山桐,东莱丝做的。“丝为弦”是居于山东的东夷人的创造,此即我国桑丝文明之始。  相似文献   

6.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这是中华民族《创世纪》的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其说不一,但都是指夏、商、周“三王”以前的远古原始时代。东汉郑玄以伏羲、女娲、神农(炎帝)为“三皇”(《路史·后纪·女皇氏》)。司马迁则只从“五帝”说起,以黄帝、高阳、高辛、尧、舜为“五帝”。我国少数民族对于“五帝”,除高辛外,几乎毫无所知。却有许多民族知道盘古;知道伏羲、女娲,把他们当作创世祖,并且把葫芦作为这两位共祖的合体来崇拜。那么盘古又是什么呢?据闻一多考证;盘古也就是葫  相似文献   

7.
石红艳 《南都学坛》2012,32(4):21-22
山东、河南等地的汉画像石中有一神人怀抱伏羲、女娲的图像,宋艳萍在《汉画像石研究二则》一文中将伏羲、女娲中间的神人定名为"抱持神",并认为他就是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所谓的"抱持神"不可能是炎帝神农氏,或许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世俗化形象。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研究二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艳萍 《南都学坛》2010,30(5):9-16
第一,山东嘉祥武氏祠东阙画像中的多头兽应当是开明兽而非天吴或"天昊",它旁边的双头兽可能是屏蓬。第二,画像石伏羲、女娲中间的"抱持神"可能不是高禖,而是神农氏,这或许是汉为火德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在《庄子》中,“物化”一词有三种含义;第一,直接表示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得“道”境界;第二,指死亡;第三,表示“物于物”之意,即今之所谓“异化”。《庄子》哲学意义上的物化即指第一义而言,本文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此词的,第二义“死亡”是物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第三义则是第一义的矛盾补充。庄子的物化哲学要求主体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使心灵空明虚静,摆脱一切  相似文献   

10.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佛教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亦是“中国佛教哲学”因果学说初步形成之早期酝酿阶段,而中国佛教哲学早期的因果学说既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因果理论,亦同样有别于隋唐时期及后世佛教哲学的因果学说。本文在深入具体分析《弘明集》与《广弘明集》等文本的基础上,对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作出了新的诠释:其一、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所撰写的《牟子理惑论》至晋代孙绰所作《喻道论》的完成即可被视为其理论建构之第一阶段,即“被动调适阶段”,以“善恶报应”为其基本主张;其二、慧远之“三世报应说”的提出,可视为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理论建构之第二阶段,即“主动调适阶段”;其三、李师政之“因缘果报说”的建构完成,可被视为第三阶段,即“调适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11.
魁隗氏、连山氏皆指人身牛首最初的炎帝神农氏,而大庭氏则非.魁隗亦即伊耆,所在的大方向即荆楚之地.炎帝神农氏最初所居是一个名叫连山的云遮雾绕的大山区.地因其自然特点而得名,族以其地而得氏,因此而称炎帝神农氏为连山氏.连山就在今湘粤桂交界的九嶷山区,九嶷南麓至今还有连州市、连山、连南等县、市名,九嶷腹地古亦为荆楚之地.  相似文献   

12.
黄老最初出现于汉代,黄老之学亦形成于汉代。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了黄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使用了道家,但这些都是汉朝的学术称谓,并非指先秦已有了“黄老”或“黄老之学”,先秦既无“黄老”,亦无“道家”。因此,主张先秦已有黄老或黄老之学,或者认为先秦黄老乃道家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所谓先秦黄老,实际仍是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外化。  相似文献   

13.
一、考源《周易》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系辞》下)古义“市”即今集市贸易之义。因“行市”而得名的“市语”最早见于唐代,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唐代《秦京杂记》谓:“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鏁子语、纽语、练语、三摺语,通名市语。”唐代诗人元稹《估客乐》:“亦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这是最早提到“市语”的诗文。对于市语的解释,《辞源》谓“市中所用的行话、隐语。如说斤为吉恩,说两为力盎之类,其法与反切略同”(新版第二册,页969)。说“市语”即“行话、隐语”,几  相似文献   

14.
巴人世系考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山海经》此语类似,《路史·后记》曰:“伏羲生咸鸟,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后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稍有不同的是,《路史略《山海经》中的“太吴”改成了“伏羲”,并又在“后照”之后加进一“顾相”,认为“顾相时始为巴人”。由于《山海经》与《路史》的记载,加上太昊、伏羲的区别,在巴族族源问题上便形成了西源说、东海说和东西二源、形成于清江说。西源说认为,《山海经》记载中的太吴即伏羲,而伏羲为西…  相似文献   

15.
古文献中有两个不同的稷神:一个是炎姜部落烈山氏后稷柱,另一个才是姬周先祖后稷弃,二者之间为甥舅关系。炎姜部落活动的区域在陕西中部、甘肃青海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大地湾等遗址,作为粟黍类农作物正适合在这片土壤条件优越而环境条件良好的区域中生长,在这个新石器时期的大暖期,农业生产率先在黄土高原发展起来,并被称之为“神农氏”。从古史传说的炎帝到虞舜时代,炎姜部落世世代代担任农官“后稷”,并以炎帝烈山氏后裔柱作为农神来祭祀。不窑便“弃稷不务”,并窜于戎狄之间,以至于周先祖失其代数。夏后期“弃稷不务”的原因,是夏代气候恶化造成的。到夏代末年,先周公刘至古公的农业再次兴盛,后稷弃又再次受到商人尊祀。  相似文献   

16.
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是与神农氏、伏羲氏齐名的远古帝王——“乐神”葛天氏故里,有葛邑之称,1994年3月撤县建市。全市辖1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59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48.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0万人,已婚育龄妇女有14.9万人。  相似文献   

17.
黄帝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生于寿丘(或曰青邱),而寿丘、青邱均应在古长沙国,因为第一,天上的寿星、青邱星对应地上的长沙国;第二,黄帝的祖先、正妃、嫡系子孙均生活在湖南。黄帝主要活动在北方,与抗荤粥和战蚩尤有关。黄帝杀蚩尤后在今洞庭湖一带即位,代神农氏,死后葬洞庭湖边的黄陵,其后裔青阳仍都长沙。  相似文献   

18.
太昊伏羲氏源流考辨范三畏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而炎、黄之前,还可远溯到太昊伏羲,只是关于这位先祖的身世,我们所知,实在有限。从虎到龙的嬗变综合古籍记载,“太昊”亦作“太”、“大”等;“伏羲”氏别写尤多,如“包”、“虑(戏)”等;又言伏羲姓,其制“以...  相似文献   

19.
《山西老年》2007年第1期“百科望”栏内《中华第一经——周易》一文中说:“传说伏羲发明了八卦,此说无实物证据可以证明亦无法反驳……”但是,我曾看到过有关伏羲画八卦的文章,该文作者是李骏虎先生,标题为《根在洪洞大槐树》(见2006年2月14日《山西日报》C3版)。现将原文部分摘录如下,与仝俭先生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在马克思的早期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象化”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哲学和经济学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第一,马克思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把对象化理解为创造某种对象的劳动过程.他指出,劳动产品就是凝结在某个对象中的亦即在该对象的对象化过程中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手稿》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