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时代期刊出版的产业链问题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期刊出版产业链具有独立性、高端性、稳定性的特点。以数据库运营商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出版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正在不断加强,期刊的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道路、加强自身核心价值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正处于传统纸媒向数字化新媒体转型的发展过程,出版与金融地产和信息科技融合成为当下主流,实体书店发展则面临困境。重经济利益轻文化传承,市场份额低、创造性服务价值弱,产业链不均衡、盈利模式不清晰以及民营出版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瓶颈。未来要整合和延伸全媒体出版产业链,优化和重构全媒体盈利模式;降低出版边际成本,加强行业内多媒体的内容与技术、产品与市场、创新与资金的融合,营造新型全媒体出版业态;加快出版产业的体制转轨与改革,保障出版形态的全媒体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但数字出版产业链仍处于形成和廓清阶段,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各环节都面临新的竞争与整合。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尚存在产业链分工不明、技术主导、内容劣势、利益分配不均、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产业的协作、融合、整合是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必由之路,只有上下游各环节紧密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列举、比较的方法,追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境内中共直接领导的期刊出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期刊出版、阎锡山政府的期刊出版,以及日伪的期刊出版,比较全面、客观地勾勒了抗战时期山西期刊的概貌,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审读是期刊出版流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也是检验责任编辑综合水平的方法之一.期刊出版的实践证明,出版前审读比出版后审读更为重要,因为出版前审读可将诸多问题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出版后审读虽然是期刊质量控制的反馈环节,但对于当期出版质量的提高则无济于事,故更应重视出版前审读.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1日,新修订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并开始实施。作者在认真阅读《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将其与原有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几个新特点:明确了期刊出版的法律责任制度,确立了期刊出版许可制度和退出机制,加强和完善了期刊出版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移动出版等民族出版新业态赋予了民族出版业在数字媒体时代新的内涵。但是,“数字化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能抓住数字化机遇,民族出版有可能更加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目前,我国民族数字出版仍处于起步阶段,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等限制了民族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出版社经营管理观念落后、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低,数字化品牌产品缺乏、个性化特色不鲜明、创新产品单一。新媒体时代民族出版数字化的发展思路在于:宏观上公益性出版和市场化出版“两条腿走路”的整体性考量;微观上改造旧有的产业链,实现出版产业链的生产、营销推广、发行消费、衍生产品开发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创建新的出版模式和打造数字出版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8.
通过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比较,提出数字出版要想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从根基入手,修复产业链,解决好版权、技术和市场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出版企业的特殊性基础上,提出内容制度、内容制度改革概念,内容制度包含内容为王理念、出版产业向内容产业聚集规律、延长出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制度。出版改革应基于产权制度和内容制度的结合点上,建立我国的出版市场规则制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网络出版的现状、流程、优势和支持网络出版的技术 ,来阐明网络出版将成为出版业的生力军 ,笔者结合高校学报的具体情况 ,基于《电子毕》NEWSTECH@跨媒体网上出版系统 V 1.0来推行期刊网络出版 ,进一步地体现学报是学校学术的“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数字出版传播影响力呈指数增长,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出版业态,数字化出版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出现了如下特征:产值跨越式增长,出版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链内部多方力量强强联合构建服务平台,产业融合升级日趋加速,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加快。但中国数字出版也存在发展的瓶颈:行业标准规范缺失,相关法律法规待修订;数字版权争端纷杂,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待完善;复合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待建立等。在今后数字出版的发展中,内容提供商、内容生产商将具有绝对话语权,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将带动移动阅读迅速增长,数字出版行业将会构建综合出版服务平台,数字出版产业链将进一步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并完善数字出版产业升级中的技术标准将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2.
自二○○五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期刊出版单位应建立期刊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随时调阅、检查期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科技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网络科技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规模偏小、网络科技出版市场结构问题、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不完善、网络出版的专业人才匮乏、网络出版的产业链不完善等制约网络科技出版的问题,并提出了符合网络科技出版物模式的版权保护、加快出版网络化建设步伐、人才发展战略和建立适应网络出版要求的基础设施等建议,旨为发展我国网络科技出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注重产品到注重服务,并由此而扩展和延伸的增值服务,革新了出版传统观念,延伸了出版产业链,拓展了出版活动空间,实现了出版价值创新。在新型产业化的背景下助推出版转型,理应引起业界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实践证明,要想有所突破,就要关注对教育出版更为实质的服务问题,围绕为教育提供全面解决方案重构出版价值链,即要求在出版理念和出版方法上实现从注重产品向注重服务,从"站在出版的立场看教育"向"站在教育的立场看出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交流的需要引发了学术期刊的出现,学术期刊最先是由学术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创办的,战后随着科研领域的扩展和研究成果的骤增,出版商抓住有利时机介入学术出版,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出版商对于利润的追逐刺激了期刊价格的骤增.随着期刊价格的飙升和期刊危机的到来,学术期刊出版又陷入了一个发展的危机时刻,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新的机遇的到来.网络技术为走出这次危机提供了前提,网络出版、电子期刊、开放存取等新的出版模式开始出现.当今,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出现范式的转型,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于调整转型期.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后中国高校学报发展大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成福 《南都学坛》2004,24(3):121-122
国外期刊存在着专题化编辑、高频化出版、集约化经营等趋势,与国外期刊相比,我国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普遍存在着刊发文章重复,影响因子低、出版时滞长、年载文量少、英文学报少等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高校学报的出版也应该尽早与国际接轨,逐步做到:论文作者国际化、学报语种通用化、论文编排规范化、编辑手段现代化、出版周期高频化、出版内容专业化、出版规模集约化、出版发行全球化,努力提高我国高校学报的总体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业已成型的新形势下,深入实践教育出版数字化,将是出版产业教育出版的发展之路。本文在阐述了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扰,提出教育出版数字化应对的策略则是利用各种数字保护技术改造传统出版资源数字化,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选用优势技术,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参与平台运营拥有主导权;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数据库和网络教育系统,实现网络数字教育,"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8.
新华书店既是一个出版发行机构,也是出版发行产业的重要构成,具有鲜明的产业属性,是整个出版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出版产业链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新华书店的价值链也在不断变化、延伸和再造。与此同时,新华书店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形态也在不断变革,日益形成了新的增值服务价值模式。要推动新华书店转型发展,一方面要致力于价值增值的产业链重构,另一方面要强化价值提升的管理模式创新,还要聚焦价值拓展的服务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与社科期刊出版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和信息化,也为期刊出版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使得编辑出版开始实现由传统的编辑工作和出版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编辑出版方式转变。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期刊编辑出版的影响,提出期刊编辑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期刊出版正在经历和面临三大转型,即期刊传播形态的数字化、期刊经营的产业化、期刊生态格局的精细化.文章针对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的思想困惑,理性分析了三大转型的基本含义及其给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业及出版编辑带来的影响,并参照国内外有关观点和做法,提出了编辑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应对策略,即:坚守学术核心、强化“市场”意识、找准新的角色定位、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