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编辑出版职业化即编辑出版职业的资格制度.编辑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出版队伍的壮大,有利于出版事业的改革,有利于我国的出版事业与国际接轨.出版职业资格制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出版事业的各个方面,该制度的实施给出版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将促进出版职业资格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新的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出版业乃至整个内容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出版的发展不仅带来内容载体、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也使数字出版的范围延伸到了几乎所有数字内容产业,并成为整个互联网产业的一部分.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在内容产品、市场消费、产业形态、商业规则等方面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结合传统内容资源优势和数字出版个性化内容服务特点的信息服务业将是传统出版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正处于传统纸媒向数字化新媒体转型的发展过程,出版与金融地产和信息科技融合成为当下主流,实体书店发展则面临困境。重经济利益轻文化传承,市场份额低、创造性服务价值弱,产业链不均衡、盈利模式不清晰以及民营出版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瓶颈。未来要整合和延伸全媒体出版产业链,优化和重构全媒体盈利模式;降低出版边际成本,加强行业内多媒体的内容与技术、产品与市场、创新与资金的融合,营造新型全媒体出版业态;加快出版产业的体制转轨与改革,保障出版形态的全媒体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创新理论,以一个新的视角和模式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我国电视产业制度的改革历程。通过对宏观管理制度、采编制度和经营分配制度的分析,说明制度平衡条件与成本差异催生了我国电视产业制度的演变,同时展望了我国电视产业制度改革的取向。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凝聚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共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重要依托,产业发展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产业扶持的必要性是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具有双重价值,但其存在实现障碍。产业扶持法治化的机理在于契合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法治属性、尊重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规律的法治化表达和顺应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评价的科学性需要。产业扶持法治路径需从产业扶持法律原则着手,构建产业扶持法律关系主体及权属、产业扶持审查和评价、产业扶持程序、产业扶持救济和责任这四方面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元济在编辑出版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出版方向的革新上,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进行中小学教科书改革;其次,在出版内容的突破上,应现代新式教育的需要,编纂汉语辞书和双语词典,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再次,在出版技术的改进上,充分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校勘和影印古籍善本;最后,在著作权的保护上,张元济是中国著作权保护制度最早的呼吁者之一,也是中国著作权制度建立的直接参与者和最早采用著作权保护的实践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改革产权交易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使经营者具有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使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中的所有制改革与产业组织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型时期,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产业组织演进的重要动力。所有制改革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制度变迁,是转型时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突破口和主旋律。所有制改革本身就是对产业组织制度属性的调整优化,同时,所有制改革也能够推进市场结构演进、改变企业市场行为,从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9.
出版策划的现状与策划学说创建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策划作为中国当代出版优化理论和创新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推进出版产业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方面 ,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出版策划不仅是出版生产领域创新劳动最集中、最显著的标志 ,和具有主导性的编辑劳动方式 ,而且还以强大的优势功能发展成为渗透和波及出版业的一种主导性思潮 ,在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的位置 ,成为在新实践中创造出版价值和扩大出版双效的最活跃、最重要的源泉与途径 ,以及影响和推动出版业变革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代编辑出版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 ,出版创新劳动实践和出版体制与机制调整、改革的制度创新实践 ,是出版策划学说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用产业的规律运行高等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机制,以保障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一是要建立国家、省两级宏观教育评价制度;二是要建立高校内部的微观教育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1.
出版生态系统是出版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出版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探索出版生态规 律,进而优化出版生态系统,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出版生态系统由出版媒介、印刷复制企业、发行网络、 出版管理部门、出版资源、读者群体和出版科研部门组成;其结构包括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出版生态系 统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其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畅通。物种多样 性是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合理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结构则是系统实现其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报纸出版、图书出版、动漫出版、网络出版、印刷复制以及民营书业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属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湖南出版业还存在报刊扶植资金力度不够、图书盗版现象严重、体制建设有待完善、出版品牌定位不够精准、行业发展的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匮乏且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加快发展湖南出版业,要积极采取深化体制改革、彻底打击盗版、进行品牌管理、提炼经营模式、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指导、调整优化发展结构、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加大人才输送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充当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然而"谷歌模式"虽然不拥有"内容",但拥有捕捉内容的能力、技术和配套的商业模式,让传统出版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出版业必须要在创新中求得发展:从内容提供商转向全方位数字出版服务商,确立内容资源优势,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制订行业统一的技术标...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出版业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入手,分析中国当前出版业的动力构成以及动力运作特征,考察中国出版业改革的运行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出版业改革的动力源有:国家、社会、出版社、民营出版商、技术、国外竞争者六种力量。这六种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出版业改革实践,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动力机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出版业体制改革"闯关"尚有难度。  相似文献   

15.
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优势互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阐述网络出版的概念入手,分析网络出版的明显优势,认为传统出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新的出版形态,实现两者在出版内容、出版形式和营销机制上的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出版业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网络科技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网络科技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规模偏小、网络科技出版市场结构问题、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不完善、网络出版的专业人才匮乏、网络出版的产业链不完善等制约网络科技出版的问题,并提出了符合网络科技出版物模式的版权保护、加快出版网络化建设步伐、人才发展战略和建立适应网络出版要求的基础设施等建议,旨为发展我国网络科技出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总结我国国有出版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就和问题之后,认为国有出版企业改革要借鉴一般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模式,不走弯路。针对出版改革的阶段性,提出了一般出版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模式、大型出版企业集团的产权多元组合改革模式、中小出版企业的MBO改革模式和股权激励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8.
出版生态学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健康的出版生态对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出版生态入手,提出了出版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出版生态学就是研究出版媒介与其环境,以及互为环境的出版媒介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探讨了出版生态学的相关学科和分支学科,以及出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出版生态学应当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层次研究出版生态规律,而以出版生态系统为研究重点,探索优化出版生态系统、保护出版生态平衡、保证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步形成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野,文化的地域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出版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地域格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文化传播学以及媒介地理学,旨在对中国城市内部的出版业空间布局研究。在介绍出版业与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对城市内部历史形成的出版产业特色街和通过行政力量推动的出版产业园区进行研究,并对出版产品与城市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学出版社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型大学出版社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很值得人们思考。文章从根植大学、创新出版、出版个性化和放眼数字出版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