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建基于文本世界之上的亚世界相关理论来阐析济慈早年力作《恩狄弥翁》可清晰发现:诗人通过构建美轮美奂的文本世界及其中所蕴含的诸多亚世界,引领读者游牧式地迂回于诸种或整或残或真或梦的绮丽世界,并最终将本该存于意识图景层的亚世界直接植入现实话语世界,由此以与理性现实相颠倒的幻梦形式完美呈现社会“并不真实存在”的“乌托邦”,并在其中全面深刻思考工业文明及其附带问题、理性与非理性关系、想象的本质与功用等.  相似文献   

2.
《乞力马扎罗的雪》所描述的对象世界由三个层次的时空构成 :当下性的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现实”时空、人物回忆构成的心理时空和纯粹虚拟的非现实时空。文本外现实世界的叙述中包含的主体转换关系决定了文本内主体视角结构的时空分布。文本内虚拟世界的意义依托文本外世界的“真实性”而成立  相似文献   

3.
两种小说真实的倾向──新写实小说与新潮小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小说的真实性仅仅在于对现实真实的反映这种观念提出质疑,并由此肯定新潮小说尝试在文本中建立虚构真实的努力,指出新潮小说由于追求文本真实而故意破坏小说与现实真实的关系。同时,赞成新写实小说为反映现实真实所进行的探求,但批评它过于偏重社会文献真实而排斥叙述和虚构的真实。并认为这种小说真实的纯正性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的新闻要令人信服,实现应有的社会效果,主要是凭它内容的真实。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之一,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存在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总是不免涉及到“想象”或者“合理想象”问题,而且几乎一致认为,想象是新闻真实性的天敌,是新闻报道的大忌。要是有人提出新闻报道中可以允许“想象”,或者在新闻报道里“想象”了一下,便会立即遭到哗然非难。由此,记者在想象面前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的新闻要令人信服,实现应有的社会效果,主要是凭它内容的真实。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之一,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存在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总是不免涉及到“想象”或者“合理想象”问题,而且几乎一致认为,想象是新闻真实性的天敌,是新闻报道的大忌。要是有人提出新闻报道中可以允许“想象”,或者在新闻报道里“想象”了一下,便会立即遭到哗然非难。由此,记者在想象面前  相似文献   

8.
误读与还原     
艺术创造行为的本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客观上包含着大量的“空白”和“未确定点”,这既是艺术本性的一种表露,也是文学作品作为客体的一种本质规定。作为读者,他需要在阅读中用想象来填充。在作品表现的引导和暗示下,读者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作品联系起来,用自己在现实中形成的生活图像去想象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因而,“误读”的存在不可避免。以英加登的“具体化”理论尝试分析误读的缘起与作用,并在对翻译文本的着重分析中,探讨还原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中,对“真实”这个概念的理解颇多分歧,以至有人认为这“是个含义不清的概念”。其实只要把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弄清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哲学上,真实的涵义是丰富而确定的,主要有两个,第一,真实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真实、现实、实在、存在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黑格尔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把“外在现象世界和内在感性世界通常称之为‘现实’、‘真实’和‘实在’”。列宁也认为凡是现实的、存在的就是真实的。他说,“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真实即客观实在”。而存在是最高的、最普遍的概念。物质是客观存在,人的精神、思维也是客观存在,所以真实既指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这是对真实的最普泛的理解,是真实这个概  相似文献   

10.
作家是要通过想象去把握世界表现世界的,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最杰出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雨果则以为“莎士比亚首先是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想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实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入创作.朱自清散文的生命力就在想象力丰富,在《文艺的真实性》一文中,他说:“想象在创作中第一重要”.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一文中,他十分强调“神思”:“所谓神思,所谓玄想之兴味,所谓潜思,我认为只是三位一体,只是大规模的心的旅行”.而“心的旅行”又是无限“自由”的:“心尽可以旅行到未曾凝结的星云里,到大爬虫的中生代,到类人猿的脑筋里”;而且“又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可以到“电子世界”,“精神世界”,“数学世界,“伦理的世界”,“道德的世界”.他就常常借助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创造,使被描写对象跃出纸面,熠熠生辉,透出一股活灵灵生气.这种丰富的想象,绝不是凭空飞来的,而是基于对描写对象的入微观察和细致的体验.他说:  相似文献   

11.
塞缪尔·贝克特试图以主客体的“非关系”解决主客二元论带来的主体对客体的遮蔽问题,恢复主体对世界的感受的真实性以及客体形象的真实性。主客体关系是贝克特长久探索的文学问题。通过考察从主客体关系的崩溃到主客体之间“非关系”确立的过程,可以发现贝克特试图以“无人之地”开创二元对立之外的空间,以缺席即在场的方式恢复物的真实存在,以对非关系的失败表达书写对分崩离析的世界之真实感受。这样的艺术才能洞穿遮蔽现实的面纱,展现人类真实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媒体文本,通过视听元素构建形成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从视听元素层到意象层,再到意蕴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3个结构层次中视听元素融合形成的“不确定点”和“空白处”,激发受众想象空间.受众根据自身的“先在结构”,“补白”构成理想“世界”,接受并自觉倡导传承电视公益广告所传播的真善美.电视公益广告文本召唤的想象空间以其视听艺术方式改变受众的所思所行,艺术化地引导受众的社会实践,其艺术美学范式成为了一种媒介经典.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14.
(二)理性在主观世界中,要求人有理想,并建立道德人格世界。 西方近代哲学的先驱者笛卡儿,在对现象界怀疑之后,急忙回头发现“我思,故我存在”,即在哲学家所见的宇宙人生中,能运用思想的“我”总不能被怀疑,“我”总是真实的存在。由于“我”真实,联想到与我有密切关系的理性,及其所临的世界,也不能不有真实性。唐先生所讲的主观境界,也类似笛卡儿的“我”的世界。不过,唐先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他并不怀疑感觉世界。感觉世界虽然不是绝对真实或完全真实,但由于代表生命存在的感觉,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也有自己相对真实性,这使唐先生的哲学,在出发时仍是一实在论者或感觉主义者。其次,轮到心灵自己对待自己的时候,即面对的不是客观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以儒家主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成法”,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念进行了侠的思想实验.金庸小说思想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必须“变法”,以《鹿鼎记》为核心,金庸小说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变法”系统,并最终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得出了“自由+法治=稳定+繁荣”的结论,由此构建起了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这对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与重现武侠光辉,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和马克思都从各自的角度和方法深度解构并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但维特根斯坦仅仅诉诸逻辑与语言分析,终归难逃形而上学的“樊笼”,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哲学;而马克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阶级基础,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全面超越了近代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阶级偏见与局限性.从价值论层面看,西方哲学危机其实是现实危机的表现,一味从逻辑与语言层面去消除哲学危机的企图,只不过是“精神贵族”自娱自乐的游戏而已,难以“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田野是人类学研究的生命线。民族志的生成是一个从田野实践到文本书写的过程。田野、他者、文本是构成民族志的三个重要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志的真实性。田野是人类学家选择的具有真实空间与文化想象的复合体。田野中的人类学家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与他者共同对话的个体,他不可能真正成为他文化的自我。走出田野后的民族志书写,因时空分离、田野经历不同、多样化的书写方式而影响了民族志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堂吉诃德在阅读中通过相似性原则,把阅读活动扩展到现实世界,完成了一个读者因受到文本的诱惑进而在现实世界依照文本律法进行模仿的过程。从而堂吉诃德心甘情愿受着文本的诱惑,混淆了文本与现实的界线,并处处以文本的律法来要求现实。这种模仿其实质就是对欲望的模仿,其中介就是堂吉诃德阅读的骑士小说中的骑士典范。从堂吉诃德的阅读中证实生活可以模仿文学,并可以借助文学的创造性想象来医治现实的贫乏。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材料的“真实”与“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际法教学模式视“真实”为核心,教材设计编写也尽量体现真实。事实上,教学材料的真实和学习者真实性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仅有教学材料的真实不一定能够让学习者感到真实可信。在英语教学材料的设计编写以及选择使用时体现真实的较佳方式是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并灵活变通以实现“真实”与“真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视觉在人类感官中居于首要地位。人们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眼见为实。但是,媒介为公众制造的“社会现实”的图像与真实现实世界相当不一致。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经济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媒介为人们营造了狂欢的气氛,提供各种奇观,但似乎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真实和民主,各种偏见充斥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不得不痛苦的承认社会“真实”是由媒介建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