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2.
在明朝,出现了一次比较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年)于万历元年起为内阁首辅。他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隐蔽日趋严重,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由于武备废弛,以致南倭北“虏”交相为患,严重威胁着明帝国的生存。造成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官吏苟安,贪污贿赂盛行,法度陵夷。张居正决心进行改革,并以考成法促其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别号太岳,祖籍风阳定远,其先祖张关保是朱元璋起义军中的一名士卒,明朝建立后因军功授归州千户所世袭千户,加入湖广军籍。张居正的曾祖是次子,不能世袭千户,便从归州迁到江陵入籍,因此,湖北江陵便成了张居正的原籍,所以他也被称之为张江陵。隆庆元年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不仅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革,在整饬边防过程中,他还从打破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格局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的改革作些粗略的探讨。一、军事改革的历史条件张居正从整饬边防入手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是在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和主观条件相当有利的情况下开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1525——1582年)是明朝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过去和现在的不少论著已经给了肯定的评价。至于他的政治思想,却很少专题论述,甚至一些有关的专著也没有给他一席之地。这是颇为遗憾的事。我们认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其中还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因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自明隆庆元年升为大学士,万历元年起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病亡,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整顿吏治乃是他的一大政绩。过去人们较多地研究他在经济改革中实施的“一条鞭法”。对此则注意得不够。明朝中叶以后,吏治十分腐败,张居正以敢于“弃家忘躯,以徇国家之事”(《张文忠公全集·答南学院李公言得失毁誉》。以下只注篇名)的气魄,大胆予以整顿。虽然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整顿吏治之举终归失败,以至遭受籍家诛族之祸,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  相似文献   

7.
<正> 翻开《明史》,人们就会发现,一代名相张居正居然与宦官冯保相联合,而且配合默契、荣辱与共、自始至终。这在明代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历史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人们虽不断探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只有将这个问题置于万历十年(1582)以前的200余年历史中去纵向考察,才能有更圆满的解答。隆庆初年(1567—),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这时他虽踌躇满志,欲以宏图大展,但此时的明朝政局已较前有  相似文献   

8.
田澍 《学术月刊》2012,(6):147-154
明朝中后期的改革不是始于传统所认为的万历初年,而是始于嘉靖时期,因为永乐之后的正德、嘉靖之际出现了由大礼议而引起的明朝最彻底的一次人事更迭。新君嘉靖皇帝与"大礼新贵"张璁等人组成了全新的人事格局,开启了明朝真正的改革,对百余年的弊政进行了尽可能的革新。而隆庆、万历之际政局的演变,仅仅是一般性的皇位更迭,并未出现政局的巨变。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尽可能效法嘉靖革新,以遵循成宪和综核名实为主要施政特点。一方面,在嘉靖革新基础上有部分的推进,如一条鞭法的推广和推行考成法等;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难题无力作为,如沙汰生员和裁减宗室禄俸等。只有以此为视角,才能认清张居正对嘉靖革新的效法与继承。也只有如此,才能有理由说张居正是明代改革家。  相似文献   

9.
明内阁首辅张居正于万历初年所行考成法,是对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首先,考成法是针对内阁职权长期不稳而设。明初废相后,皇帝身边仍需辅弼机构,但囿于“祖训”,内阁仅能代言、顾问,无权过问六部政务。即使奉帝命理政,亦具有临时性、非法性,往往造成悲剧,故急需对内阁职权予以法律认定。其次,考成法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有效地防止宦官干政。第三,考成法确立以内阁领导六科,再以六科监督六部,并以六部统率文武百官及地方抚、按的新体制,使政令得以贯彻,给明朝带来生机。第四,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政归内阁还是政归六部之争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10.
正《明世宗实录》凡566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四月,由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八月修成。是书记载了嘉靖一朝的诏敕、律令、礼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大事,是后世人们了解和研究此段历史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基本史料。并且该书也得到了后世史家极高的评价。清代学者徐乾学曾对明诸朝实录给予概论,认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  相似文献   

11.
论张居正毁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张居正毁书院任冠文明代张居正的改革,在政治、经济诸方面成绩最为显著,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但对他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却涉及较少。本文仅就张居正禁毁书院的问题提出一点见解,就教于同行。一、明代书院之兴起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体制,从...  相似文献   

12.
张居正的人才观具有多层面性、广义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功实"是他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选举人才上.他提出了六"毋"原则;在使用人才上,他具有四条原则;对官员的考核上,提出了"以钱谷为考成",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考成法".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张居正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拨乱反正,挽狂澜于既倒,演出了悲壮而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场面。 改革的必要性——积重难返的社会困境 明初,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废除丞相制,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执掌草拟诏谕事并备皇帝顾问。至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入午门内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正式称为“内阁”。至宣宗时,为便于阁臣们行使职权,加强国家统治效能,又令六部中重要大臣入阁兼领大学士衔,此后遂成为制度。  相似文献   

14.
对张居正的学术思想,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客观地说,张居正的改革与其学术思想是密切相关的,要完整、恰如其分地把握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分析其成与败,不能不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就张居正学术思想的渊脉、基本特征和学术分期略作考论。  相似文献   

15.
田澍 《学术研究》2023,(11):115-126+2
“晚明”始于何时,学界认识不一。其中晚明始于张居正去世之后是较为普遍的看法。将首辅张居正的生前与身后分开是否合理,需要重新审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之所以能够“专擅”十年,源于其在“主少国疑”之际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首辅权力。因此,他的“专擅”是以侵夺幼主皇权为前提的,并必然导致皇权的弱化。在其去世后,亲政的神宗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阁权被不断削弱,加之神宗逐渐怠政,使皇权继续弱化。毋庸置疑,隆庆六年六月幼主神宗即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皇权的弱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只有以神宗称帝这一重大而特殊事件为认识晚明政治的起点,才能客观地把握73年间晚明政治的基本走向及其深刻影响,并真正理解“明亡于神宗”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是现有文化的承受者.伟大人物之所以超群脱俗,让人景仰,就在于他们不仅仅是对已有文化的简单承受,而且能切透这种文化的精蕴,开拓一种超传统之上的新思潮.换言之,他们往往为时代思潮的领航人,是时代文化的化身.张居正就是隆庆、万历时期以"实学"思潮为中心内容的时代文化的化野.剖析他的改革恩想(即文化意识),实际上是以"实心"任事作为献身国事的精神,以"实政"作为一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是一位现实而又精明的封建政治家.他运用自己手中的一切权力把嘉靖初年杨廷和等人的改革浪潮推向了顶峰,使日趋衰败,充满危机的朱明王朝有了超色,在明代历史上闪现了一束耀眼的光彩.综观这一宏大的改革场面,解析张居正改革之进程,我们不得不把观察点集中在张居正个人权力之上.依朱元璋洪武宪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①”内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而已,对一切政事既无决策权,更无行政权,对大小官吏也无任免权。可这对张居正来说,恰恰是个例外.一切大政方针出自张居正,一切阻碍其改革的大官小吏均遭到张居正毫无留情的指斥,乃至于罢免.张居正的  相似文献   

18.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相似文献   

19.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实际记事到鲁悼会十四年(前453年)。它广泛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候国之间的斗争和各诸候国内部的斗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今天研究春秋时代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