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朝鲜族巫歌,是巫汉巫婆在祭祀仪式上或装神弄鬼时唱的歌。伊古至今,很少有人以文学的眼光加以研究,总认为它登不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其实,它尽管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却象朝鲜族传统民歌中的劳动谣、谶谣、生活世态谣和爱情谣一样,对于朝鲜族诗歌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值得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歌谣承载着民众生活和文化的重要内容.百年中国古代歌谣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开创阶段成果丰硕,确定了歌谣研究的地位和方向;缓慢发展阶段成果较少,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复苏阶段研究较为细化;多元化发展阶段呈现多学科交融整合的局面.百年中国古代歌谣研究的焦点问题包括歌谣定义、历代歌谣研究、童谣的缘起和性质、谶谣研究、国外歌谣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谶是鉴诗者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或相关人物命运相结合,以求诗歌与史实或本事互相印证的一种诗歌批评形式.它包含着兴亡谶、穷通谶(科谶与仕谶)、贫富谶、寿亡谶、祸福谶等内容,是汉儒以谶解诗、诗学与命理学结合的产物,虽然披上了宿命论外衣,却汲取并深化了古代诗论的言志言情、知人论世、诗可以观、气象观诗说等多方面的内在精神.正确评价诗谶对批评地接受传统诗学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描写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它所展现的预测和神示,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而展开。从分析宗教叙事的角度入手,《三国演义》中的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等手段,不仅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示叙事走向,更渗透着历史价值观念。《三国演义》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政治神话,这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谶纬现象较为普遍,谶纬是其叙述者设置悬念的重要方式,主要有观象、相术、梦兆、谶语四种。观象表现为军师吴用通过观天象的方式预知未来行动的结局;相术则包括叙述者对于重要人物的相貌描写和"术士"对于某人面相所含寓意的判定;梦兆的主要形式是神鬼托梦,通过神降凡或者鬼显圣的方式托梦给凡人;谶语包括谣谶、诗谶、佛谶、道谶等。然而,上述悬念设置方式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各种方式并非只能单独使用,若适时综合运用,则更能增强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取得更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 《社区》2012,(32):24-24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相似文献   

7.
《左传》诗谶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8.
蒙昧决策是指凭借愚昧、迷信的方式进行的决策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决策活动;包括了巫术、拆字、堪舆、占星、占卜、问神、起课、谶谣等基本形式;蒙昧决策体现出神秘性、或然性、主观随意性和经验性的特征;具有预测未来、心理调适、舆论导向等功能;蒙昧决策在当今的流行有其独特表现和多方面的原因。应从三方面防范蒙昧决策:一是坚持无神论立场,二是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立场,三是正确看待某些所谓灵验的蒙昧决策。  相似文献   

9.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汉晋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疑难问题之一,牵涉面较广。本文就原始道教之援谶纬入道、黄巾起义谣谶之历史起源及其与五德终始论政统逻辑之关系、民间道教首领多有易姓张、李以聚众者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考  相似文献   

10.
<石点头>是明末著名的话本小说,其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谶应现象.<石点头>文本对谶应现象的运用,继承了话本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谶应现象的自觉运用,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架、故事主题的烘托以及氛围的营造,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