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杰的《解脱庄严宝论》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佛教内容为一体,集大乘佛教的唯识宗、中观宗和如来藏佛性论于一身,在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及方法论上独具特色。达波拉杰把噶举派大手印思想与噶当派的道次第有机融合在一起,标志着噶举派显教大手印的正式确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2.
杨维中杨维中,1966年生,陕西千阳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04CZJ002)。如来藏思想是中国佛学的核心。然而,近代以来的日本和中国佛学研究,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诠释方式之后,对中国所流行的如来藏重要经典产生了怀疑,并且由此形成了“如来藏思想批判”思潮。其实,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反传统阵营,还是日本的“批判佛教”的干将,对于如来藏经典的“疑伪”以及对于“本觉思想”非佛教的判定,都是“言之有自”、“查无实据”的。近代以来针对如来藏经典的反思或“…  相似文献   

3.
黄檗希运是临济禅的先驱,其禅学思想属于惠能———洪州一系。虽然希运重视《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但其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的真常唯心论。他从般若实相学立场去会通《楞伽》如来藏思想,体现出一种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赵楠楠 《理论界》2009,(4):131-133
《佛性论》作为专门论述佛性思想的论集,糅合了如来藏思想和瑜伽唯实学思想,在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主张的过程中展现了“破立双融”、“兼容圆润”的哲学思辨方式和动态的、中道的观照佛性说的理论特点。其〈显体分〉是《佛性论》正面肯定理论的重点部分,因此,文本以《佛性论》中〈显体分〉为中心对其佛性说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孙业成 《船山学刊》2008,(1):127-129
佛教如来藏思想孕育于印度,成熟于中土。它以心性实有而契合于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缘起是如来藏立说的基础。而其究竟意乃是智慧的运思。如来藏在因位、果位、行位[1],形态虽异,实质无二。如来藏的一心开二门是一个公共的模型,有普遍的实用性,它不但影响了此后中国佛学的各宗各派,而且予宋明理学及后来的学术亦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心理是在如来藏的关怀下成长的。  相似文献   

6.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三自性”所要说明的是世间诸法的三个层面,其中圆成实性是世间诸法之体性,缘起自性则是由此体性而起之真实相,妄想自性即是众生所觉知之世间诸法,亦可看作诸法之妄想相。同时,圆成实性是修行者所成就之如来藏心;缘起自性则是有成就之修行者(较高果位之菩萨或佛)为度生而示现之种种如幻法,此由如来藏心体起用而现出;妄想自性则是众生对所现出之如幻法的执着相。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相似文献   

7.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5,(5):127-130
文章对“批判佛教”思潮进行了观念史解读。批判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缘起”-“基体”的对诤,前者被解释为现代性运思方式,后者为“非现代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性觉”观和“如来藏”思想。“批判佛教”主旨是立足于现代性的叙事脉络对东亚传统佛教思想失语状况进行反思,并进入到日本社会领域之中,批评了“基体”说的社会取向一“日本主义”、“社会歧视”、“帝制传统”。文章最后探讨了批判佛教的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8.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流派.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哲学上一般都是坚持缘起性空,而惟独此派认为世界是"他空"而不是"自空",是法空而法性不空,并从这一视角赋予了大乘佛教"二谛义"和瑜伽行派"三性说"以新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特点.觉囊派的认识论也是唯心主义证悟论,认为佛教有自性,如来藏为法界之种子,含有自觉智,众生能否成佛,仅在迷悟之分,因、果、道三者之关系足以证明这一点.觉囊派在密宗教法上主张显密兼修,身心二元,与其他教派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9.
阿赖耶识缘起成立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大乘起信论》说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两种熏习方式各有其对于熏习的不同定义。建立在染净熏习基础上的如来藏缘起与建立在种现熏习基础上的阿赖耶识缘起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理论关键是,由于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个由真如生起无明的阶段。因此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因、无因生果与不平等因生果的问题。两种缘起之间的差异,只是理论形态上的,其根本原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蒲长春 《南方论刊》2008,32(5):40-42,57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楞伽经》,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来藏思想虽有不同的结构,却包含相同的元素,能够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1.
杨虎 《船山学刊》2013,(2):129-134
佛性论在探讨众生成佛可能性以及如何成佛等问题的同时,也对于一切事法、一切现象的存在如何、如何被给出,作出了本体论说明。就这个层面而言,佛性论就属于一般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考察,华严宗主如来藏性起万法;天台宗主中道佛性具足万法;而禅宗则直指众生之自心、本心具足万法。华严宗之性起呈现为一种纵贯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而天台宗和禅宗分别以性具和心具的思想性格呈现为一种圆摄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玛尔巴历尽艰辛赴印度,迎请四大教授至雪域;米拉日巴勤修苦炼结硕果,塔波又把法种洒四处”。这首诗概括了藏传佛教噶举派三位祖师的功绩。玛尔巴是噶举派奠基人。经过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塔波拉结(1079——1153)三代人的努力,不到一百年时间,噶举派即告崛起。塔波拉杰之后,分成四支八派,声势浩大。1239年蒙古将军多达那波抵藏,其向阔端(元大祖窝阔台之次子)报告说:“唯噶丹派寺庙最多,达垄巴(达垄噶举)法王最有德行,止贡巴京俄大  相似文献   

13.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哲学见解。但在宗喀巴看来,根本没有“自空”与“他空”的分别,因为他性于他亦是自性,所以不仅自性空他性亦空,即“自空他亦空”(毕竟空)才是佛陀之究竟了义说。宗喀巴认为,觉囊派将佛陀在第三转法轮时所宣说的权便义即常恒坚固不变之如来藏等胜义有,误认为是如来如实言而判为究竟了义说,实质上是于性空之空执为谛实或见为实事,是遮破太狭,故必堕常边。  相似文献   

14.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发生论,提出"阿赖耶识"即"如来藏"的思想,实现了唯识证道论的开新.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的经学思想涉及到某些文艺问题,其中有创见或新意者,是他的“《诗》无达诂”说和“中和之美”说.“《诗》无达诂”严格说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想,而是“物莫无邻,察视其外,可以见其内”、“见其指者,不任其辞”的经典解读方法.它对于文学思想的价值,是给文学阅读活动提供了认识上的重要启发.“中和之美”说对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作出了新的解释,董子把它纳入到顺天法地、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系中,由天地具有“中和之美”而落实为人的修心养性功夫.因此,“中和之美”说也并不是本色的文学思想.但是,由于它涉及到了人的情感,认为怒、喜、忧、惧皆宜“反中”,就包含了人的情感应当如何表现的问题,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新水 《兰州学刊》2005,50(5):91-92
竺道生离开长安南归至建业后,阐发"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等思想,与僧肇思想的差异不言而喻.但从他长安时期仅存的著作维摩诘经注来看,其实已有这些思想的萌芽,与僧肇已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是他的整个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作出真正科学的结论,不对他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加以深刻的研究是不行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式的哲学基础不同底结果.”每一个美学思想体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对车尔尼雪夫斯基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考察之前,首先简要地了解一下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是完全必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哲学上是费尔巴哈的信徒.“人类的机体统一性原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人本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他阐述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详尽地论述了这个基本思想.根据他的论述归纳起来,“人类的机体统一性原理”包含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18.
早期禅宗传授,特重《楞伽经》。禅宗东上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枷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俄现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资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考察《楞枷经》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弹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楞枷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所谓诸法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他的书信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名言,结合自己丰富而深刻的写作经验,他又对“辞达”的内涵作补充和发挥,从而提出了富有新的美学意义的“辞达”说。苏轼的“辞达”说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文辞与内容的关系。因此,总结他这一美学思想,不仅对发掘中国古典美学宝库有着直接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宋明理学中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批判朱熹理学思想过程中,创立了“良知”说,即以“良知”为本,倡鸟语花香、山川水流及其宇宙万物皆由吾心之良知中出,从而既冲破了朱熹理学的束缚,又克服了陆九渊一切唯“心”心学的不彻底性,彻底完成了心学体系.“良知”说也即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核心.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心学思想固然是理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但另方面也与佛学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分不开.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自幼笃志二氏”,认为“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传习录上》)所以,他的“良知”说实际上与禅宗的“本心”论思想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