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流派.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哲学上一般都是坚持缘起性空,而惟独此派认为世界是"他空"而不是"自空",是法空而法性不空,并从这一视角赋予了大乘佛教"二谛义"和瑜伽行派"三性说"以新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特点.觉囊派的认识论也是唯心主义证悟论,认为佛教有自性,如来藏为法界之种子,含有自觉智,众生能否成佛,仅在迷悟之分,因、果、道三者之关系足以证明这一点.觉囊派在密宗教法上主张显密兼修,身心二元,与其他教派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2.
中观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见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真实的本性,能独立生长发展和消亡。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是空,否定其独立的实体。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说是“自空”。觉囊派的这种见解遭到了藏传佛教其它各派的反对,斥责说觉囊派的观点是来自印度外道,不是佛教的思想。十七世纪,随着觉囊派寺院改宗格鲁派,他空义更加鲜为人知,有些学者也不乐意去研究。到目前人们(包括佛教研究者在内)很少知道觉囊派他空思想的发展传播情况。为了帮助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把多罗那他的这篇文章译成汉文,希望能引起藏传佛教研究者们的重视,同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翻译介绍,研究藏传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3.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三自性”所要说明的是世间诸法的三个层面,其中圆成实性是世间诸法之体性,缘起自性则是由此体性而起之真实相,妄想自性即是众生所觉知之世间诸法,亦可看作诸法之妄想相。同时,圆成实性是修行者所成就之如来藏心;缘起自性则是有成就之修行者(较高果位之菩萨或佛)为度生而示现之种种如幻法,此由如来藏心体起用而现出;妄想自性则是众生对所现出之如幻法的执着相。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相似文献   

4.
高梧 《天府新论》2019,(3):封二-封三
梵音古乐是佛教音乐的一个种类,其以修行艺术展示对一切美好的祈祷与祝愿。觉囊梵音古乐是觉囊派以自然、清净为特征的音乐唱诵的一种供佛方式。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五大宗派之一,他空见和时轮金刚为其核心传承。觉囊梵音古乐以在壤塘县中壤塘藏洼寺所传承最具代表性。该乐种已活态传承一千多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2011年,觉囊梵音古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相似文献   

5.
包佳道 《船山学刊》2011,(4):127-130
“空”是佛学核心话语,考察杨时对“空”的认知与态度,他将空解为非实有、非断灭空,认为儒家形色即是天性”犹如佛家“色即是空”;认为佛家虽有体性之意,却摒弃人伦,“色空”不是儒家学说。因对佛学空”理解精深,在理学形成、发展的背景下,相较而言,杨时于佛学“空”论相对温和,但其仍以儒家“易”较佛空”精当,以儒为高佛在其下,持守宋代理学家一般路向。  相似文献   

6.
大乘中观学派的本体论是以“法性空”为核心观念展开的,而基督教则对“存在”这一概念做出了种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与论证。比较这两种关于“存在”本性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中观学派与基督教都认为世界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过程,同时都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普遍性原则,并且都为信仰确立了真实的对象。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中观学派否认本体实有,强调世界“空”性。基督教则一般认为作为事物基础的“存在”表征着普遍必然的实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其无欲无为的佛家思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时时流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空”字的使用上,而这“空”,一类是在对自然的描写中间接表现的,另一类是以禅喻诗直接表现的。此类诗歌又大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在领略其诗情画意之美的同时,应避免受其消极思想和颓废情感的影响,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般若中观的思想观念实际为"呵佛骂祖"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空乃自己所拥有,自觉出让而成者,空非先天而有,亦非现成可居,空是自觉的创造。空皆为人自觉空出者。每一片空地,每一段空闲,皆是创造之果。这种创造精神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不是控制,而是放手、出让。空松动了满溢坚实而紧张的生命,打开了虚驰的生机,亦为封闭的生命划出通往万物、通往未来的通道。生命因空而柔软灵动,闲因空而可期。  相似文献   

10.
达波拉杰是达波噶举派的开山鼻祖,如来藏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认为如来藏即是成佛之因,是众生之所以成佛的根据,然而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他对如来藏思想有着不同的表述.为了完整地深入了解达波拉杰的如来藏思想,本文试着从“本元心”说、“俱生心性”说、“自性印”说、“平常心”说、“法身”说和“法性旨趣”说六个方面全面对其如来藏思想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大乘起信论》中 ,“真如”是人们本已具备的能够体证诸法“实相”的大智慧 ;“真如”缘起的“无明” ,是人们执“性空之诸法为真实”的原因。“真如缘起” ,是对佛教原有的“性空假有”等理论的进一步解说 ,是对人们“执性空之诸法为真实”的原因的阐释。“真如缘起”理论 ,融传统佛教心性理论与中国传统“性静情动”之思维方式于一体 ,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杨维中杨维中,1966年生,陕西千阳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04CZJ002)。如来藏思想是中国佛学的核心。然而,近代以来的日本和中国佛学研究,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诠释方式之后,对中国所流行的如来藏重要经典产生了怀疑,并且由此形成了“如来藏思想批判”思潮。其实,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反传统阵营,还是日本的“批判佛教”的干将,对于如来藏经典的“疑伪”以及对于“本觉思想”非佛教的判定,都是“言之有自”、“查无实据”的。近代以来针对如来藏经典的反思或“…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是初唐贞观年间存诗最多者。他与佛教有极深的因缘。政治上他借助佛教之力, 情感上亦有寄托, 而佛教思想对其思想影响较深者是中道观。唐太宗的诗作, 贯穿着一种怅惘的空观, “空”成为其诗作的一个中心意念。也正是在佛教空幻观引导下, 唐太宗的诗作能摆脱雕琢浮华的六朝余习, 成为初唐诗坛健举而沉郁的强音。  相似文献   

14.
编写岗位职责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来避免出现“大而空”的问题,一是做好起草、讨论、审核与签发工作,这是避免岗位职责“大而空”的前提条件;二是体现具体化和接口职责,这是避免岗位职责“大而空”的关键所在;三是体现岗位工作业绩指标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考核,这是避免岗位职责“大而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几年前黄展骥的《辩证派击中形式派的“要害”了吗 ?》一文中 ① ,他一方面认为辩证派的“亦此亦彼”使形式派的“不矛盾律”失去普适性 ,另一方面 ,他又把辩证派的“亦此亦彼”修订为“可此可彼” ,使两派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 )“平分秋色” !即时引发学者、专家的“争鸣”热潮。有专家认为 ,黄先生这一“修订”引发辩证派的“护卫之战”、“存亡之战”。在本文 ,黄先生简明地摘引 (高度浓缩 )“争鸣”中几位学者的重要片段 ,然后略作比较与评析 ,旨在抛砖引玉 ,引发更多读者的参与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论禅宗的现象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感性经验上看 ,禅宗看自然与儒家、道家和玄学看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它不与自然亲和 (庄子的泛神论 )、比德 (儒家的类比法 ) ,也不像玄学借助于“无”和“玄冥”(独化说 )的观念 ,而是取空观的视角。禅宗讲“色即是空”,它的色法仍然体现了中国人重视自然的传统 ,不过 ,借助于空观 ,它已经迈出了把自然现象看作纯粹现象的重要一步 ,产生了禅宗的现象空观。现象空观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经验。纯粹现象的产生 ,标志着中国人感性经验的重大转型 ,从而为意境的萌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张新 《阴山学刊》2014,(4):76-80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一  我们知道 ,儒家是以“仁”或道德“心”“性”作为伦理道德的本原根据的 ,那么 ,深受科学思维影响的现代人则可能会问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 ?孟子的回答是 :“人皆有之”,“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与我者”1 。牟宗三先生把“此天之所与我者”解释为“此心之官乃是天所赋与于我者”2 ,意即义理上天定本有之意 ,亦即“人皆有之”之意 ,这应当是一种大体上可以接受的解释。由此看来 ,孟子的这种回答表示“仁”或道德“心”“性”对人而言即本来如此、定然如此。这也表明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9.
“物极必反”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影响深远。但借助西方日常语言学派的方法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命题其实是如“乌鸦是黑色的”命题一样的一种隐蔽的重言真句,犯了“以空为实”的谬误,即看起来似乎有经验内容,甚至“无所不包”,实质上却是“空无所指”。  相似文献   

20.
东晋佛玄合流后,僧肇以中道空观的思维方法来解读时问,其结果是否定了时间的现实性和客观实在性,这是一种真正的时问空观思想.这里的"空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将时间看空,看成虚幻的;二是将流动的时间空间化,也即以空间来观照时问.在这里,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考量无情的时问之流,它外在于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世界的虚幻之中.只要心念不执著于时间的任何一种性相,个体就能超越时间,从而臻达解脱之境.僧肇的时间空观思想对后世佛禅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