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对李白诗歌《送友人》的两种英译本中的审美意象的翻译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给古诗英译带来一些启示。认为,在传递古诗审美意象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使译文意象与原文意象产生最佳关联,力求再现原诗神韵与意境,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的翻译是古诗词英译的灵魂所在。在生态翻译观照下对李白《送友人》一诗的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结构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解读,对比赏鉴国人所给的六个英译本,可以发现,译本中原作意象的缺失或者篡改都不能传达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的生态意象和顺应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基于Susan Bassnett的“种子移植”概念,认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诗歌是可译的,反对“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的论断.通过分析《华夏集》中的具体实例,认为庞德在中诗翻译中对原诗的情感种子和意象种子都较好地实现了“移植”.  相似文献   

4.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祀娱神歌谣基础上创作的诗篇,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既是《九歌》的诗魂所在,也是构成《九歌》浪漫诗风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后世诗歌创作的“集体无意识” ,充分彰显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对《九歌》的翻译应力求保留这些意象,以再现原诗之浪漫风格与诗意效果。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卓振英的《九歌》译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都以保留原诗的原型意象为主要策略,许译更注重 译文的可读性,卓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忠实度,两者都较完美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不同的意象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体现了不同的意象。这一现象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编码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意象识读。通过分析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认为译者对原诗意象编码时应尽力与其焦点调整相吻合,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最贴近的意象识读。  相似文献   

6.
《水树格言》是藏族格言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水树格言》“首个英译本”进行研读和分析,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展开阐述,从形式、音韵、语意和意象四个方面探索其翻译风格,对全面地分析其译作风格、丰富《水树格言》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树格言》英译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诗体译诗,追求形美;讲究韵律,力求音美;语意贴切,忠实原文;文化意象,灵活传递。  相似文献   

7.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入手,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对比分析了杨完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在对翟理斯、阿瑟·韦利和艾米·洛威尔的《落叶哀蝉曲》原语文本中的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诗歌翻译者的英译过程中“罗袂”、“玉墀”、“虚房”、“落叶”和“重扃”五个意象的独特翻译,加以讨论,概括其中的意象传递特征,并且通过分析庞德的《刘彻》,讨论了汉语古诗英译中意象传递应顺应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在文学作品中是以文化意象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文化意象的传递既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武侠小说《鹿鼎记》中所出现的文化意象极具中国特色,在其英译本The Deerand the Cauldron中,译者对其独特文化意象采取了“杂合”化的表达方式,本文拟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把握文化意象传递中杂合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为历代爱诗者所珍爱,因其丰富的想象和频繁的用典构成了各种朦胧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同时也给译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空间。《锦瑟》一诗的多种诠释和英译论证了诠释学三大重心走向对古诗英译的借鉴意义,诠释多元是产生不同译本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祥等人的集句诗。李纲和文天祥《胡笳十八拍》集句诗的历史意义可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延续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集句手法,仿效蔡琰自述乱离身世的叙事模式;二是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推崇杜诗为集句诗写作的取材典范;三是实践“以诗为史”,扩大了“诗史”的指涉范围。  相似文献   

15.
运用韩礼德的语篇翻译分析模式对《天净沙.秋思》的译本作个案分析,认为,探究中国古诗的关键是究其意境,翻译中国古代意境诗不能止于达意而忽略再现其意境。古诗的对等翻译首要的是达到意境对等,如果仅仅遵从语篇分析模式简单地追求形式对等,难免陷入误区,导致翻译将古代诗转变成现代诗,将意境诗转化成意象诗,甚至译成散文。这样的翻译不仅丢失古诗原有意境之美,而且丢失了古诗韵味。  相似文献   

16.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诗歌翻译 ,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二度创作活动 ,更加讲究字、词的推敲锤炼。通过翻译实例分析可以发现 ,汉诗英译中动词的锤炼是以用词夸张、用词反常和用词灵活为手段 ,服务于译诗的情感性、准确性及生动性三个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先后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了唐诗《清明》及其英译文,向我们展示了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在黄教授论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的基础上,对该诗及其英译文的人际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为古诗英译的人际功能分析提出更容易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方法,从原诗与译本的过程、参与者、环境等功能成分来分析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Browning)的 Pippa’s Song 及其两个汉译本中的及物性,可以呈现英诗及其对应汉译的动静状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及物系统视角下刘正译本比宗白译本更忠实于原诗,更能够体现原诗的静态之美,因而说明及物性系统分析可以作为英诗汉译的一种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