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与现实平行的虚拟技术,“元宇宙”正在以新型的范式架构人们的记忆并引发新的奇思异想。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表象,更是借助技术阐释世界的一种社会化新经验,是对现实主体的夸张式宣泄,对个体存在经验的新操纵。然而真实世界与元宇宙世界如何构成新的媒介域,这需要从人作为主体去回应和重塑新型社会关系。将元宇宙与古代创世神话并置,可以看出,元宇宙与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逻辑建构有着相似的模式,两者都意在开辟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空间,以求解人与宇宙时空的完美关系。而从媒介域角度而言,上古神话叙事与元宇宙之间是信息交流与控制的迭代——一个用语言文本演绎,一个用虚拟技术赋权,并起着配置社会结构、建构驱动社会组织的媒介域功用。二者不同的是,创世神话意在神幻的世界中建构“天人合一”的“道”,其宗旨是实现现实世界中天道、地道、人道、神道的认知统一;而元宇宙则仍沉浸在概念“自嗨”之中,尚需在主体世界生成新潜能,以体现技术闯入社会生态中的地位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3.
2021年是“元宇宙”这个名词成为网络热点的一年,元宇宙概念的实现已成为可能,并且将成为以后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元宇宙语境下,影像传播载体将完成二维媒介向三维媒介的转向:结合三维影像的空间叙事特征与元宇宙媒介下的多重可能性,尝试探讨两者结合之下空间叙事的特征迁移与多元化的叙事可能,并尝试构建未来元宇宙概念中的空间叙事部分的叙事逻辑及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Z世代作为拥有特定生命历程的青年群体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概念,Z世代是借助差异性与同一性指代符号而生成的,大众媒介将其形象建构为顺势而生的“数字原住民”、寻求认同的“文化盗猎者”以及彰显风格的“个性消费者”。在“技术+文化”与“技术+消费”的叠加框架中,Z世代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然而积极话语与消极话语之冲突也造成了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作为一种媒介建构,Z世代的媒介形象虽然再现了社会现实,但也遮蔽了阶层差异、地区差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构建了贵州旅游的拟态环境,由于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转变,引发了贵州旅游形象的争论:从神奇贵州到国家公园省,从文化千岛到多彩贵州。多彩贵州在多方的争论与博弈中脱颖而出,其关键便在于它是贵州旅游拟态环境的最佳表述。本文诠释拟态环境与多彩贵州旅游形象,通过旅游标示物的传播和旅游拟态景观的塑造,更好更快地推进多彩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两个部分。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拟态环境的时代性产物,是网络对各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其信息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主题的多变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等特征分解和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主流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把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重构其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7.
出生、成长于互联网普及之前且现已进入中老年阶段的“数字移民”,在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媒介素养和数字文化理解方面,均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数字原住民”有很大差异,也决定了“数字移民”在当下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必然面临再适应和“再社会化”的挑战。从技术应用、社会行为和文化认同等三个维度对“数字移民”数字化生存适应性进行观察,发现“数字移民”在技术的生活场景应用与数字交往等方面适应性较好,在文化认同层面适应性最差,“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且不断加剧。系统性的媒介支持一方面能够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追求美好数字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媒介技术公共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短视频乡村风潮逐渐兴起,而部分乡村青年在媒介使用中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并直接影响着乡村形象建构。通过研究发现,乡村青年于媒介与心理双重可供性之下,以技术与视听形式实现着城乡青年主体与文化间的交往,而其对自我展演与社会认同的渴望则增强了其心理预设的行动,由此采取奇观理想化与乡村极端化的行为博取关注。反思可供性理论并借以对乡村青年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可帮助平台方面引导创作风向与建构乡村形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几何级发展把我们推向新媒体时代,作为新媒体主力军的青年学生处于人生三观固化期,其媒介素养随着信息技术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产生许多新变化。如拟态环境的偏离、创新水平的退化、沟通能力的下滑等。推进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变革,建立新媒体舆情协同机制,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将是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颜色革命"·美国的民主战略·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从中亚到中东刮起了一股“颜色革命”的风暴,它与所谓的“天鹅绒革命”一脉相承,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操纵的以和平的“街头政治”形式颠覆民选的非亲西方政权的系列事件,是一串“美国化”的事变。它的最大卖点是和平的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方式,它反映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势地位。我们应以两手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意识.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借用成功模因的三个标准和四个生命周期等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从强势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两个层面以及模因的表达、传播两个阶段来解释网络语言作为强势模因、成功模因的可能性、合理性和优势,并总结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从发展的趋势看,绿色壁垒将对国际贸易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论述了绿色壁垒的起因,绿色壁垒的类型、形式及其特征,绿色壁垒对重庆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重庆应对绿色壁垒、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5.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成为学术思想深入发展的一个内在阻碍.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它引起人类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思考。"父亲"的身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确立是和权力确立相随的。所以,父亲是强权的象征,是儿子的压迫者和制裁者。"父亲"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体现为父亲掌握着对儿子的生杀大权;儿子推翻父亲,但伴随儿子的将是永远忏悔和罪恶感。《俄狄浦斯王》中的"父亲"形象是隐蔽的,但他身上凝聚着人类对"父亲"原型的认识和思考,代表着"父亲"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通过父亲原型批评,再现"父亲"这一角色所体现的人类相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生态问题,出现了科技异化现象,如科学观上的功利主义、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此有必要对科技异化的涵义、根源以及防范和化解科技异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究,以盼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科技异化问题,自觉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阐释文化认同内涵的基础上,多次就文化认同问题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通过揆诸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发展史,揭示了文化认同“从哪里来”的首要问题;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明确了文化认同“为何重要”的核心问题;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了文化认同“怎么增强”的关键问题:标志着党中央对文化认同发展规律及其强化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文化认同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认同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9.
反成长叙事虽然也借用了青春成长的叙事方式,遵循了相似的结构模式,却又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节走向。即故事主人公未能按照社会理性预设的道路成长,而是对成长的彻底否定。《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中国青春类型电影中反成长叙事经典作品,它以“文革”为背景,社会权威、家庭权威与教育权威的缺失,形成了以主角被抛弃、对成长的怀疑和对现实的迷茫为内涵的反成长叙事,象征着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减弱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