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   

2.
唐中期至明中期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中叶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封建国家对土地"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完全、比较自由的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渐确立,土地至此才成为比较完全的商品,土地买卖遂成为人们占有土地的主要途径,土地市场的范围与规模激剧扩大,土地买卖形式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停滞的原因,史学界研究比较深入,成果颇丰。而对中国封建社会前期〈14世纪以前〉的经济、文化为什么比西欧相应阶段要先进,则注意不够。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有助于对前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两种不同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比较,从中寻求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比西欧先进的原因,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土地兼并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宋代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惯例,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土地制度的一大奇异现象。那么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土地兼并盛行、班田制遭到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寄进”、“分封”两种形式和途径,形成了自下而上层层依属的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封建领主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家族制控制和依附关系;以家族制方式筑起来的幕府政治的基础——武士集团,形成独特的武士道德观念。与西欧封建庄园领主制相比,这些都成为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的突出特点。深入分析这一特点,有助于把握日本封建社会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特点高聪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成为划分封建社会前、后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宋代也就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开端。其重要标志,一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租佃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一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的重大意...  相似文献   

7.
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两宋经济就总体而言也是非常繁荣的,而且显示了其独有的特点。1 商品化倾向的明显加强。两宋经济的商品化倾向明显加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大大跨跃一步.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成了百业兴旺局面的形成,从而引起了城乡劳动分工的更加细密化.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曾精辟地论证了社会劳动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加  相似文献   

8.
赵志浩 《东方论坛》2009,(4):103-107,120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分别对之进行了解读,认定中国历史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史进程之外。受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大多接受的是斯大林有关社会发展模式的论述,认为秦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封建社会,它改变了以后中国人书写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分期的问题,已经展开讨论,对于封建社会开始的年代,还没有获得一致的意见。有人主张中国封建社会自西周开始,亦有人主张自魏晋开始。不过在明后期,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已经出现了瓦解封建社会的敌对体,以目前史学界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几乎是一致承认的。我个人认为研究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问题,固然应当研究在它出现时的社合背景和历史条件,但也应当进一步追求在它未发生以前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说明  相似文献   

10.
侯外庐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涉及的问题包括封建社会确立的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的起讫时间、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演变与解体以及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等。他指出,体系化的制度形式——法典是判断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依据,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虽然前后期土地经营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国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市场的形成,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外部条件;由土地财产的特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的需求是其直接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具有主体多元性、结构单一性、交易活动初具规范性和市场局限性等特点。其发展的后果是土地市场变动频繁,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成为封建土地经济关系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两宋的赐田是宋代封建土地占有形态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在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鉴于目前未史学界对两宋赐田尚无专文论述,本文拟对两宋赐田的来源、形式、性质及特点等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农民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后期,英国农民家庭手工业逐渐与商业资本结合卷入了社会化商品生产,它的进一步发展是与农业经营的完全分离,导致了生产者与土地关系的脱离,形成了英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没有"物权"概念,"物权"概念来自近代西方法学。但在中国古代,无论在观念上、事实上还是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上,"物权"都是存在的,两宋也不例外。从法制史的角度,以土地物权为视角对两宋土地关系的法律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如果按郭沫若同志的主张,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算起,到公元1_840年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止,封建制社会共经历了二千三百年。这同欧洲的封建社会,从公元476年到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总共只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来说,显然漫长得多。同时,以中国和西方封建社会发展的相同阶段的情况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即唐、宋及其以前,比之于西方封建社会的早、中期阶段,即纪元十五世纪资产阶级兴起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领域,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只是到封建社会的晚期,  相似文献   

16.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田制史上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从产权演进理论视角分析均田制历史沿革,从中可以看出:土地产权主体的演变具有由模糊性向明晰性转化的趋势;土地产权内容的演变具有由残缺性向完整性转化的特点。即均田制历史沿革符合产权制度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在三十年代后期为了反对日本的反对言论,国内的大多学者大多不承认中国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较为典型的有亚细亚生产方式普遍类型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特例说和东方社会类型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相应地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封建庄园是封建社会一种大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单位,是无论在西欧还是中国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本文拟对中、西封建庄园进行比较,弄清二者的差异,着重点在探讨中国封建地主庄园的一般特点。一、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考察中西封建庄园,必须先从土地所有制着手。我国的封建庄园的土地是地主私人所有制,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则是领主等级占有制。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是由国王或上一级封建主封授的,所有权属于最高封建主,受封者得到封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观点,我想依据明代农民战争的史实,略述管窥之见.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明代,已进入它的后期,与以前各期相比较,显出了诸多不同之处: ①生产力的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生长,封建制度趋向衰落,封建贵族和开始发展起来的商业资产者,对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巧取豪夺,使被剥削阶级,首先是农民阶级走向破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论证私有制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永恒存在的,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印度,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他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随着新的是史料的呈现,马克思在其后期对亚洲东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发现东方社会也存在这土地的私有制。最后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原始公社和亚细亚形态,认为亚细亚形态不是最落后的社会形态,在亚细亚社会之前还有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土地的公有制,公有制曾经在人类社会之初普遍地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