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2.
论心性与天道──中国哲学中“性与天道”学说评析张岱年性与天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论语》载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这是说孔子很少谈论关于性与天道的问题。子贡如此说,也就表示,当时已...  相似文献   

3.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4.
奋斗的理由     
俞敏洪 《可乐》2011,(9):22-23
一直很喜欢《论语》里的这段对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说有一天,孔子和两个得意的弟子颜渊与子路座谈,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敢爱敢恨的子路比较喜欢抢答:“我希望发财,天天能开奔驰坐宝马,月月能穿世界名牌,总之物质生活很富足。”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语录集——《论语》一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问题,仔细研究起来,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孔子很少谈到人性,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但他并非完全没有研究过人性,他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的不同是后天习染的结果,但他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这就自相矛盾了。不过他主要是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即从人性的后天可塑性出发,建立了他的一套德育理论。 孔子的道德论中,“仁”是核心。《说文》:“仁,亲也。从人二”。段注;“会意,中庸日,仁者人也”。换句话说,“仁”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密相处的道德总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7.
《论语》小札陈兴伟[自经于沟渎]《论语·宪问》里有则对话,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的回答出乎意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区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区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读而莫之知...  相似文献   

8.
郑连根 《可乐》2010,(9):77-77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天道观是一个看似易知而其实难得的问题。因此,各种不同的说法均有其依据和道理,但也都未能得其真谛。究其原因,正如他的高徒子贡所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如此说来,孔子的天道观是不是无由得知了呢?曰:不然。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鲍鹏山 《社区》2013,(23):21-21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想省去鲁国告朔(每月初一祭祖庙)用的那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舍不得那只羊,我舍不得那个礼。”其实,在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国君已不亲自去祖庙举行“告朔”之礼了。子贡想,既然一切都只剩下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洞的形式,那还不如再简单些,何必每月还费一只羊,又麻烦,又浪费。但孔子是那么深深地眷恋着古代的礼呀!即便是一个形式,也是古札的遗留,他也不忍心丢弃。再说,假如礼仪形式照这样简化下去,到最后,那古礼不也就真的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13.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先进·侍坐章》记载了孔子与四学生的对话,四学生回答时各述志向.其中,孔子对曾点的回答加以赞扬说:“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扬曾点的回答呢?曾点回答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历代解说者聚讼纷纭,而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王充《论衡·明雩篇》:“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何晏《论语集解》说:“周曰:‘善点独知时’.”邢(日丙)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又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时乱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所谓“咏怀乐道”,就是李充所说的“善其能乐道知时,逍遥游泳之至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隐士.朱熹《论语集注》则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於言外.  相似文献   

15.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少年时代就怀疑“孔子骂女子”之说,心想,一位圣人怎么会把人类的一半都否定了呢?直到不久前,在《中华文明之光·孔子》的电视节目里仍然听到批判“孔子骂女子”的对话。既然说孔子否定女子不光彩,又何必拍进这“文明之光”里去呢?实在不解。追究起来,这类“孔子骂女子”说的所谓铁证,出自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中那一段:“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中关键的一个字“女”字,古来多读错了!以上这段话中的“女子”本丰当“女人”讲的,应当作“汝人’丫‘你的人”或“你那里的年轻人”)讲。由於《论…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乡党》末章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共、嗅两个字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共”应与“拱’’相通,“嗅?’应当作“臭”,为张两翅之貌。要正确理解此章需要几个前提:第一,必须了解孔子的思想;第二,必须了解子路的性格;第三,必须了解《论语》一书的特征。《论语》一书有内在的逻辑,是按照孔子一生的出处进退和思想学说精心编辑而成,故《乡党》篇不可能是子路一人集录。  相似文献   

18.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19.
<正> 现代不少学者长期以来把《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当作纯阶级概念看待。如说:“孔子从其特定立场出发,区分了与历史上奴隶主奴隶两阶级不同的‘君子’‘小人’两大身份等级的阶级关系和地位。”另有人说。“处于剥削地位的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君子’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另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小人’。”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如说:“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是说‘仁’这一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君子)的道德品质,被统统治阶级(小人)是说不上‘仁’的。他所讲的‘仁’不包括劳动者。”总之无论是  相似文献   

20.
馥碧萱 《社区》2014,(32):55-55
2014年9月28日,时值孔子诞辰2665周年纪念日,在北京万寿公圃举行了一场“众人齐声诵孝经”的活动。“仲尼居,曾子侍。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