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冷战期间,美英汉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特别的解读。1950-1960年代,他们将“十七年文学”视为瞭望新中国的窗口,文学内容解读成为搜集中国信息的话语活动。1970年代,美英不再如前20年那样置重所谓的“异端”作品,开始较为客观地剖析《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等主流性作品。1980-1990年代初,他们对“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大多散见于他类论著、文章里,一些论者尝试着立足中国语境解读新中国文学,以质疑西方新中国文学论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2.
2006年4月21日至22日,由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楼含松副教授及相关编辑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文本和思想文本、“十七年”文学的发生史及叙述史、“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政治环境、“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十七年”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十七年”文学的思想特征与审美…  相似文献   

3.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不能得到认同,因而“弱化”了此史观研讨的理论基础和深度。民族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亟需走出自身的“圈子”,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的言说中。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来自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此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为女性自身文化心理提供了一种选择,女作家以群体的形象在平等的、觉醒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以对身份认同与“他者”地位的拆解为创作主题,致力于揭示华裔女性在宿主文化圈里所遭遇的西方白人男权主流文化的排斥与压制。文化批评视域下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多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地域学等领域,对文本中出现的种族、阶级、性别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多维性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本文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去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在“充分世界化”的过程中,“英美派”知识分子借助西方文明置换中国旧有文化的时候,鲁迅却对西方文明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英美派”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在文化、文学领域内,“英美派”知识分子强调充分欧美化,而鲁迅则根据中国人与西方人生存境遇的不同强调充分中国化,具体体现在文学领域内就是“英美派”重输入,鲁迅重输出。  相似文献   

8.
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中国影响力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考场上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应有的尊敬,而且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新时期作家的集体努力对第一世界文化霸权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渗透后的对抗冲突”、“观念上的强烈刺激”,又有“思想上的自我批判”和“知识上的内在反弹”等多种向度;同时,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实践扩展了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理论的民族寓言说,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使长期处于“被审视”和“弱者”臣属地位的中国作家从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坚定和自信的步伐奔向文学的现代化之路,并在无涯际的空间里迎接全球力量的对峙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战争和人》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西方话语强权回应的个例。但本土文学自我确认的焦灼 ,使小说在民族化文学营造成功的同时 ,也出现偏离现代中国文化言说体系而皈依传统文言的失误 ;个人亲历的体味与作者政治意识 ,是构成作品“史诗性”表现瑕瑜互见的原因。本文通过对作品得失的分析 ,对当今中国文学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沟通·对话·重构─—王宁教授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他的成就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聂茂先生的《民族寓言的张力》,站在全球化理论前沿,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具体语境,借助于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解读。其既对各个文学思潮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码”,又对各个时期创作群体的特征进行“把脉”式的“阐释”,希望借此获得“历时”的“深度”,一种“共时”的“广度”,以及一种立体的“厚度”。聂茂先生通过这种精细解读,将一堆堆隐藏在材料之下的作品原义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了。在他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不仅冲击了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自在预想”,而且修补、充实、拓展和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之本身,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有着“不可轻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翻译与研究状况进行要介,并认为西方汉学界的评介基本反映了“十七年+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学现实,但也有脱离中国社会现实的过激之辞。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出版社的兴起,文学期刊的创办,文学副刊和文学栏目的开辟,为十七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阔的平台。文学研究对十七年丰富而庞杂的文学史料应该进行系统的文本解读。进行系统的文本解读,能够挖掘文学史写作的有益史料,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本,有利于寻找到十七年文学与其它不同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徐坤的《相聚梁山泊》对中国目前的女性意识特点和女权主义者的现状做出了形象深刻地认识和揭示,通过对徐坤创作转折标志之作的重新解读,以斑窥豹可得到这样一种认识:找不到女性自我言说方式使作家无法言说,男权文化的异常强大使作家无力言说,女性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匮乏使作家无话可说,这种种写作困境促成了徐坤的创作转型,也成了女性主义文学后继乏力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兴泽撰著的《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一书,于2011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老舍心理的发展演变。其一,综论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阶段。其二,考察老舍与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怀疑和拒绝是他的主要态度。其三,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考察老舍后十七年观念意识发展变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选择延伸、文学世界的建构得失以及艺术生命的豪迈与无奈。第二部分,分析老舍文学世界建构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牛鸿英 《南都学坛》2002,22(4):73-75
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是关系到文学变革的目标、文学发展的方向追求、以及文学价值观念变化的重大课题,对它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向新的进境拓展。但目前的研究现状令人堪忧,大多数研究者或以西方“现代性”为准绳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或只顾自我兴趣的言说而忽略了现代性宏大的历史进程和自相矛盾的复杂内涵,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殊现实环境、运行机制与表现形式更是视而不见,文学研究的天平向着观念性理论预设的冲动和绝对化思维方式严重倾斜。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近年来在西方和中国均已凸显其地位.文化研究的兴起给当今的文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文学研究领域发生了可谓“文化转向”的变化,比较文学当然不例外.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与后现代的各种思潮有关,也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学者的自身素质有关.文化转向使比较文学有了更广泛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方法上的创新,当然也有不足,如文学的淡化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叙述以及提出“李约瑟难题”都未必是李约瑟学术工作的最后归宿,他最为关注的是在东西方之间“架桥”。李约瑟这种架桥、沟通工作和毫无偏见的探究,是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李约瑟难题”的钥匙。作为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者,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中西方的“建桥”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远远超出了科技史意义,而具有了强烈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并非单纯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存在,也表现在借鉴西方文论研究成果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不仅背离了文本的历史语境,也削弱了文本的文化意义。杜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但20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也存在着“强制阐释”的嫌疑,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切入点认识杜诗的艺术魅力,从而分辨出“强制阐释”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方言"批评理论以黑人的布鲁斯和方言土语解构了西方主流批评话语及其文本模式,拓宽了人们对文学批评及文化的视野,并彰显出黑人文学独具特色的言说方式和"黑人性"特征,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和文本解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