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事诉讼中的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律救济、启动与延续诉讼的权利,是一项基本利。诉权的内容有起诉权、上诉权、反诉权、申请再审权等。现实中,诉权常被无故侵犯,必须强调诉权的保护。应加强国民对诉权的观念认识,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完善立法等方面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权要件乃当事人享有行政诉权所需具备之条件,其在判断当事人有无诉权、优化配置司法资源、过滤纠纷、为真正需要者提供救济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诉权要件受制于特定的诉权本质学说,且遵循"诉权本质学说→诉权内容→诉权要件"的研究思路。经由对既有行政诉权本质学说的反思与批判,可得出应在"诉权层次论"视域下界定行政诉权要件之结论。根据"诉权层次论",行政诉权要件区别于起诉要件、诉讼要件、本案要件等与诉讼过程阶段化构造相关的诸要件,且具备自身的独特构造:第1层次行政诉权(起诉权)之要件为起诉要件;第2层次行政诉权(获得实体裁判权)之要件为行政纠纷可诉性、原告适格与狭义诉的利益;第3层次行政诉权(获得公正裁判权)缺乏独立的诉权要件。  相似文献   

3.
诉权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诉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诉权理论暴露出深层次问题:以法律规定的实体权利架构诉权;忽略诉权当事人主体地位;把诉权视为审判权的产物.诉权是公民发动诉讼的基本权利,既不是一般实体权利,也不是一般程序权利,属于人权范畴.中国少数民族诉权保障严重缺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诉权以刑事被害人“因何可以进行刑事诉讼”这一命题为研究对象,它是刑事被害人具体诉讼权利的基础和抽象概括。研究刑事被害人诉权的历史沿革,揭示其发展趋势,并从诉权角度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当事人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具体诉讼权利的配置提出独到的见解,使之更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直接诉权是颇具法国法特色的概念,它在理论上有多种类型,具有开放性。法国合同法改革中,一个重要而具有争议的问题是,能否统一整合直接诉权规则。《司法部草案》没有触及这个问题,《泰雷草案》非常谨慎地仅规定了最为重要的、立法者承认的“支付直接诉权”,《卡特拉草案》试图对多种直接诉权设立一般规范。直接诉权,作为突破合同相对性的制度,有保护债权人的重要功能,因此法国的立法经验对比较法学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刑事自诉权初论——试从诉权理论角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权理念已基本宪法化和国际化。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自诉权理论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刑事自诉权理论有其存在的法理基础,且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为刑事诉讼立法的构建、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也丰富了刑事诉讼理论宝库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诉权,从词义上理解似乎是公民进行诉讼的权利。诉权理论自提出以来,学术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关于诉权性质以及内容的争论尤其激烈。诉权理论与民事诉讼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密切的关联,诉权理论的混乱影响到民事诉讼整个理论体系的和谐。有必要对各种诉权学说的内涵及其反对观点进行比较完整的概括和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诉讼要件的理论,对两种主要的诉权学说进行评析,分析其不足之处,从而得出关于诉权内涵的合理见解。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考察诉权理论的历史沿革,提出诉权是公民平等享有的宪法上的基本人权。认为我国移植于前苏联的二元诉权理论有悖于诉权的宗旨,这是造成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诉权保护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应当对这一诉权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我国既有的诉权研究主要局限于实证法层面.从法理学的角度看,诉权是在由私力救济转向公力救济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权利主体向司法机关请求公力救济的权利.根据诉权的这种本质属性,诉权的具体属性有应然、法定和实然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诉权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诉权的完整内涵.在此基础上,诉权的价值可分为保障、救济权利和解决纠纷的价值,制约国家权力的宪政价值,表达公民个人意志的民主价值以及彰显公民的法治主体地位的人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剖析了传统的二元诉权说的缺陷,论证了诉权性质确立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提出诉权是一项程序性权利的观点,并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之时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惑,使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入.究其缘由,除一些备受关注且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的因素外,笔者认为,还与刑事诉讼领域没有导入诉权理论,以致诸多基本问题不能从根源上寻求答案有着直接的关系.鉴于此,笔者拟从诉权这一视角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行分析检讨,并尝试从中寻求对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合同法>第51条之规定,引起了我国法学界对无权处分问题的热烈讨论.争论之焦点有三,一是无权处分概念;二是无权处分合同之范围;三是无权处分合同之效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对物上请求权是否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的研讨应当仅针对返还财产请求权来进行,存在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法律中的关于对返还财产请求权是否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的不同规定各有其合理性,在我国对由未经登记的物权所派生的返还财产请求权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对由已经登记的物权所派生的这种请求权则不应当适用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诉讼时效功能的认识难以成立。诉讼时效功能的真谛是,既保护权利又维护事实秩序,通过对权利保护和事实秩序维持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与安定。多长时间内保护权利,多长时间后维护事实秩序,取决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安定。诉讼时效的功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发展的。诉讼时效功能本质的揭示,为诉讼时效的期间等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完善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与民事诉权相比,刑事诉权除具有平等性、法定性等与民事诉权相同的属性之外,还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行使的阶段性、分类的特殊性和处分的有限性五个特点。刑事诉权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诉的利益,其行使的基础是控审分离制度,其行使的界域是诉因。  相似文献   

16.
从工资债权诉讼时效的适用基础、起算、期间等不同角度对我国工资债权诉讼时效制度建设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主张工资债权是一种继续性给付债权,工资债权应当适用统一的诉讼时效;工资债权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这里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应当根据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后这2种情况而分别确定;工资债权应当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甚至长期诉讼时效期间,以加强劳动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权利失效制度是大陆法系基于民事诚信原则,创设于权利观念和制度较发达时代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对防止权利滥用,平衡民事主体间的利益起到调整作用.然此制度在国内尚缺专门性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陆法系权利失效制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侧重对其适用范围、权利失效效果及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关系作了区别与探讨,以期对我国民事立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的刑事诉讼中,确立辩护律师的独立诉权,保证辩护律师独立、有效地行使上诉权和申诉权,对促进诉讼结构的平衡、充分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