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运用共生理论,对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冲突状况及其共生条件;其次,提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是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最后,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四方面来构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宁德市上金贝村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畲族村寨,但在打造"中国第一畲家寨"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开发层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商品缺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民族社区旅游企业将民族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是民族社区实现旅游收益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本文基于旅游企业的视角,选取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故土园为案例地,采用均值分析及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间的共生因子进行均值差异显著性判断和分析,得出:(1)故土园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间存在关键、次要及一般共生因子,且其关键度与土族故土园旅游之间存在时空耦合的同质性和兼容性(关联度);(2)故土园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间的行为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共生,组织模式为间歇共生,是多主体互惠共生短期化行为的表现。本研究提出适合故土园多主体和谐发展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即"景区旅游企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政府扶持、外来游客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并通过旅游产业经济与进化多主体共生系统及优化多主体共生环境相结合的维度构建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多主体共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借助实地调研法、访谈法,研究了益将村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专项规划设计。益将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区位交通、 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资源等优势,但也存在历史文化底蕴缺失、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等制约。依据社区参与理论和共生理论提出精准帮扶策略,并提出农家乐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及景区带动模式等三种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对清水鱼鱼塘建设和司背组空心村改造进行了专业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区惠明寺等畲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相互观照,认为加快畲村农业产业化进程、缩小畲汉发展差距的关键,应从三个方面对畲村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予以完善和创新:其一,发挥畲区政府职能优势,完善"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其二,健全畲村基层传统正式组织,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其三,培育畲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内源性制度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区域共性文化的整合开发对于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以滁宁地区为案例地,探讨明文化旅游的共生条件,即在资源、地缘、政策、市场层面具备的共生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构建了滁宁区域旅游的3种共生模式,即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城市—城市"共生模式、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城市—景区"共生模式、统筹整合机制下的"景区—景区"共生模式,进而立足案例地,提出了优化两地共生环境、畅通两地共生界面、完善利益共生机制的具体措施,以期有效促进滁宁两地一体化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探讨了旅游综合体的形成机制。根据功能导向和开发模式,将旅游综合体分为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华侨城(旅游综合体)进行了解读,认为旅游综合体对于展示城市形象、促进产业转型等方面有巨大作用,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10.
畲族大多聚居于福建省东部的宁德市。开发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将给宁德市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分析了畲族文化在宁德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宁德市的畲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开发宁德市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目标、原则及若干开发措施,为宁德市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畲族收养汉族为个案,分析了这种公开、友好、洒脱,呈"透明式"特征的收养关系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功能.该收养关系是畲汉之间长期互动以及畲族洒脱的民族性格所孕育的畲汉之间的互惠行为,它有利于族群间的良性互动和人格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从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视角,以安徽黟县N村外包制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机制进行探析,认为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政府权力寻租、社区居民参与缺失等是“公地悲剧”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建立多元治理模式、重视社区参与等调控路径,以破解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金融共生理论的再认识,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存在着金融共生关系的设想,并对农村信用社与农户金融共生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之间满足共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适合两者共同进化、发展的目标模式———金融互惠共生,并对该模式的运行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浙江遂昌三仁乡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及畲民族文化的传承状态和途径的探寻,指出休闲教育和休闲旅游对传承畲族文化、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畲民族文化、构筑富有民族个性的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促进人类自由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并指出加强和推进休闲教育、扩大休闲教育受众面、将畲族文化纳入休闲旅游的框架,是拓展畲族文化传承空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小学生和高中生的语言生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畲话在畲族学生群体的使用中表现出了衰弱现象,从畲族小学生与高中生的一系列对比数据中,看到了畲族学生的语言生活在逐渐地变迁,但畲话并没有濒危,仍具有一定的语言活力。一方面,畲话在母语习得领域仍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畲话在家庭生活语言使用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88.1%的受调查者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完全属于多(双)语人,构建出了“和谐的语言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了共生理论在闽台旅游合作研究中的适用性,从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及共生阻尼机制等3个方面探讨了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得出了外部环境有利于闽台共生关系形成、闽台旅游共生关系形成及向高级模式进化过程中动力与阻尼并存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本质上看,高校促进乡村振兴是一种大学与乡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本文以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英、美、日、瑞、德国家五所高校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根据各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将他们类型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五种取向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行动框架来呈现不同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的措施和路径。进而,归纳出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特征: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优势互补与利益耦合;共生模式的一体化共生与对称性互惠共生;共生环境的产业载体、政策引领与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19.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深远的文化渊源、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双方互为旅游客源市场以及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不断地改善是广西-东盟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最佳的旅游合作模式,而广西-东盟要实现这一最佳的合作模式,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发挥政府职能,建立长效的互信、互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网络;整合旅游品牌与形象,共同开拓市场;发挥旅游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加强企业间的跨国合作。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